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什么可以做砚台(十八)-历史悠久的陶器

(2022-03-24 20:20:23)
标签:

历史

文化

陶砚

收藏

分类: 古砚珍赏

了解陶砚之前,先了解一下它的前辈,历史悠久的陶器。


借助万能的网络,查到了一些相关的资料。


陶器,它由再平常不过的黏土制成,泥沙入手经抟埴,光色便与寻常殊,简洁却不单调,朴素而非笨拙。中国陶器,在悠久的历史进程中散发着朴素的美,是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


中国陶器起源地

广西桂林的甑皮岩、庙岩、大岩遗址先后发现了距今万年以上的陶器,桂林其他遗址中发现的陶器与甑皮岩陶雏器和双料混炼技术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充分证明桂林是中国陶器起源地之一。

甑皮岩首期陶

甑皮岩遗址第一期发掘的成型陶器仅有一件,简称甑皮岩首期陶,为两片陶器残片,呈敞口、圆唇、斜弧壁的圜底釜;器表灰白色,近口沿部分颜色略深,呈灰褐色;器表开裂,呈鳞片状;口径27cm、高16.4cm、口沿厚1.4cm、胎厚3.6cm。甑皮岩首期陶距今12000年,它烧成温度极低,胎质疏松,遇水易解离,疑似没有完全陶化,历经万年岁月的侵蚀奇迹般留存至今,于2001年重现人间。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对甑皮岩首期陶烧成温度进行测定,证实其未经250以上温度烧制过。

20169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等考古专业机构联合出具《综合意见书》,认为:甑皮岩首期陶属于甑皮岩先民使用双料混炼技术制作成的陶雏器;甑皮岩首期陶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陶雏器,是特殊的泥塑器,也是特殊的陶器,是陶器的雏型,是陶器研究史上的重大发现,对研究陶器起源具有重大意义。 

双料混炼

双料混炼是指利用一种自然泥土与另一种材料(土壤、石料、贝壳或其他材料)以骨肉相融的方式,按照一定比例配比,加适量水互相羼和,经过一定方式混练后,形成具有一定粘结力及抗烧炼能力的坯料,用其塑制的器物可承受一定程度的高温烧炼甚至炼而不裂的工艺。 

陶雏器

陶雏器是采用双料混炼工艺制作,通过一定方式成型,未经烧制即可承受一定程度火烧不开裂,具有一定用途,在使用中不断经受火烧并形成一定致密度,尚未完全陶化的夹砂泥塑器。

桂林甑皮岩发现的陶雏器,应该是陶器从无到有的中间产物。在中国已公布的考古成果中,最缺乏的就是陶器从无到有的发展阶段中的考古标本,中国已有10多处遗址发现绝对年代超过10000年陶器标本,但经科学测试、确定烧制温度不超250°C、而且已经成型的考古标本只见于甑皮岩遗址,可以说是填补了陶器研究史上的空白,这是我国陶器考古首次发现陶器起源过程的考古标本,是陶器考古的新发现。 

简单说,陶器是中国最古老的工艺美术品。远在新石器时代就有风格粗犷、朴实的灰陶红陶白陶彩陶黑陶等。商代已出现釉陶和初具瓷器性质的硬釉陶;瓷器创制于东汉时期,唐代在制作技术和艺术创造上达到了高度成熟。宋代制瓷业蓬勃发展,名窑涌现。明清时代陶瓷从制坯、装饰、施釉到烧成,技术上又超过前代。中国陶瓷至今兴盛不衰,宜兴的紫砂壶、石湾的陶塑、界首的三彩釉陶、博的降色陶、铜官的绿釉陶崇宁的雕镂釉陶,德化的瓷雕、景德镇的柳叶瓶凤尾瓶等,均闻名于世。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粘土加水混和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时代的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的开端。陶器的发明,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陶器究竟是怎样发明的,还缺乏可靠的材料予以详尽地说明。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的注引中指出:古奎是九世纪最早提出陶器发明的第一个人,即人们将粘土涂于可以燃烧的容器上以防火,其后,他们发现只是粘土一种可以达到这种目的。因此,制陶术便出现于世界之上了。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进一步指出:可以证明,在许多地方,也许是一切地方,陶器的制造都是由于在编制的或木制的容器上涂上粘土使之能够耐火而产生的。在这样做时,人们不久便发现,成型的粘土不要内部的容器,也可以用于这个目的。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部落古代先民的专利品,它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独立创造出来。

中国陶器的出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它加强了早期人类定居的稳定性,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大约在旧石器时代末新石器时代始(距今1万年前)出现陶器,由于当时生产剩余、农业生产、定居生活、熟食等情况给这种新兴的陶器提供大量需求,并且火的使用和土的可塑性给陶器的产生提供了技术支持。

陶器制作的第一个要素是对土的认识。陶器的主要成分是粘土,源于人类对土壤性质的知识。人类很早就认识到土的多用途及其物理特性—湿润时有延展性或可塑性,而干燥或加热时则变硬,且容易获取,这就使粘土成为一种有吸引力的且有多方面用途的原料。

陶器制作的第二个要素是使用火。人类在几万年前已经掌握了火的知识,从利用 自然火到人工取火,是人类智慧的一次巨大飞跃。从掌握火以后,它可以驱赶与围猎猛兽,可以“火种”,可以御寒,可以熟食 。

陶器制作的第三个要素是认识到粘土+火的这种反应方式能够制作容器。当人类掌握了火以后, 在烧烤食物、穴居取暖等过程中,从火烧泥块中得到启发,从火把粘土烧成硬块的重复启示下,利用粘土的可塑性,摹仿其它材料所做成的习见器物,如篮子葫芦等形状,逐渐发展成具有自身特点的器皿 。

在竹木制品里涂上粘土烧成生活用具。这一点在我国半坡出土的一些陶器有明 显的竹篮痕迹可以得到印证。当时陶器还可以做成生产工具,如陶制纺轮、陶范 等,后来发展到用陶做祭器、礼器、兵器(陶弧)和艺术品。陶寺遗存中的彩绘陶器与蛋壳陶器就是礼器。陶器的大量出现,主要是随着农业经济和定居生活的发展,谷物的储藏和饮水的搬运,都需要这种新兴的容器陶器,而陶鼎、扁等三足器 则更是普遍需要的锅、灶两用器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