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长毋相忘有万憙——两方清代改制瓦当砚

(2020-05-11 09:19:40)
标签:

文化

历史

图片

收藏

教育

分类: 古砚珍赏


      吹尽西陵歌舞尘,当时屋瓦始称珍。

      甄陶往往成今手,尚托声名动世人。

——宋  王安石《相州古瓦砚》

  天津博物馆有两方以瓦当为材质改制的砚台——“瓦当砚”。

  瓦当俗称瓦头,是中国古建筑中的重要构件之一,所谓“当”古籍中的解释为:“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古代屋顶上的瓦是一块压一块,从屋脊一直排列到屋檐的,带头的瓦正处于众瓦之底,瓦当是覆盖在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它除了和瓦一起担负着保护建筑屋顶,抵挡风吹、日晒、雨淋的侵蚀,延长建筑寿命的作用外,同时还有美化屋面轮廓,增加建筑美感的作用。

从考古资料可知,殷商时期的宫室、宗庙等大型建筑的建造正处于中国建筑发展的原始阶段,都是茅草盖的屋顶,泥土砌的台阶,没有用瓦及瓦当的情况,成语“茅茨土阶”说的就是这个时期。到目前为止,最早的瓦的出土实物见于西周早期的遗址中,瓦当的实物见于西周中晚期位于陕西宝鸡的扶风召陈遗址,当时出土的大量瓦当中,大部分为素面半圆形,个别的为重环纹。瓦和瓦当是我们的祖先在建筑史上的一项独特发明,使古建筑摆脱了“茅茨土阶”的简陋状况。

将瓦当改制成砚台,也是我们祖先的一项独特发明。因为秦汉时期建造宫殿的砖瓦大都采用“澄泥法”制作而成。“澄泥法”就是将800目的绢袋放置于黄河流域的水中,随着长时间上流河水的冲击,极细的河泥进入绢袋中,然后用此河泥经过烧制成瓦及瓦当。“澄泥法”烧制瓦当质地细密坚实,加之瓦当上多有图案纹饰或吉祥文字,因而成了后人改制砚台的好材料。

一、“清   改制“长毋(wú)相忘”瓦砚”

 

长毋相忘有万憙——两方清代改制瓦当砚

                                               清改制“长毋相忘”瓦当砚   拓片    

这是一方带有砚盒的瓦砚,可见主人对它的喜爱。

圆形的瓦当砚,砚面上端有一覆U形边沿,下端磨平为砚堂。砚背是“瓦当面”,中心为一凸起的乳钉纹,外围一个线刻圆圈,双线刻的线条呈横平竖直的十字状,将“当面”分成四块,每块刻有一个篆字,从右到左依次为“长毋相忘”。

“长毋相忘”是汉代很常见的祝福语,意思是“永远不要相互忘记”,也常被作为瓦当的雕刻装饰用语。 2009年在江苏盱眙((Xūyí))大云山汉墓出土了一枚虎符式银带钩,带钩内侧就篆刻着“长毋相忘”四字,考古专家分析,这带钩很可能是墓主人江都王刘非给其爱妃的定情信物。这个带钩是否真的让刘非与其妃子“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它的出土证明了一个事实:“长毋相忘”这句祝福语早在二千多年前就已经存在了。

二、清  改制“有万喜”瓦砚

 

长毋相忘有万憙——两方清代改制瓦当砚
清改制“有万憙”瓦当砚  拓片

砚为圆形,直径16.1厘米,高2.6厘米。这件改制的“瓦当砚”,颇拙朴古雅。砚背面有一圈宽边,中间是一个线刻圆圈,里面有个篆字。圆圈外是双线刻的线条呈十字交叉状,将“当面”分成四份,圆圈上下各刻一朵如意云纹,左右各有一个篆字,从右往左依次为“有万憙”三个字。瓦当纹饰均呈凸起状。此砚有天地盖,砚盖上刻有篆字“有万憙瓦研”后面还有“濠园先生属题 ”字样。

“有万憙”是西汉中期瓦当上出现的一种吉语。有此吉语的瓦当存世极少。清代著名书法家、作家钱泳编著的《履园丛话》中有一则关于“有万憙”瓦当的记载:“钱别驾于汉城得一残瓦,惟“万憙”二字,后申大令在长安市亦获瓦半片,惟一“有”字。合而观之,上下文藻相合,实“有万憙”三字耳。汉碑“喜”“憙”二字通用。”这段记载说明,完整的“有万憙”瓦当得之不易,同时强调了汉代“喜”“憙”是可以通用的。无独有偶,晚清著名金石学家吴大澂对此亦有同感,在他所藏的“有万憙”瓦当拓片上,吴先生题识云:“余在关中三年觅此砚未得,还京后,友人购此见寄,憙何如也!”又云:“憙与喜同,汉竟(镜)文往往有之。”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到“有万憙”瓦当的来之不易,所以吴先生得到友人寄来的瓦当时喜出望外,非常高兴。

 

长毋相忘有万憙——两方清代改制瓦当砚
“有万憙”拓片(照片来自网络)

“有万憙”字样的瓦当少见,这样的吉祥话又比较讨喜,所以用它改制的砚台就更加珍贵了,此砚是天津博物馆的二级藏品。

通过欣赏,我们看到瓦当改制砚台的两个优势:

第一,中国古瓦当出于装饰的用途,形状多为圆形或半圆形。圆弧是一种富有动感和韵律美的造型,作为纹饰的背景和映衬,能更加突出整个画面静中有动,方圆结合的呼应与统一,增强砚台的整体美感。

第二、瓦当上的文字大多是篆字。在圆弧这个特定范围内,篆字以圆就势,促长行短,结体自如,布局完满。在有限的空间里充分发挥了“曲直适宜,纵横合度”的装饰艺术之美。据统计,瓦当篆文的变化有120种之多,可谓绮丽壮观,达到了与印章异曲同工的艺术效果。

最后,以北宋文人欧阳修的《古瓦砚歌》结束此文。

“砖瓦贱微物,得侧笔墨间。于物用有宜,不计丑与妍。

金非不为宝,玉岂不为坚。用之以发墨,不及瓦砾顽。

乃知物虽贱,当用价难攀。岂惟瓦砾尔,用人从古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