钿螺巧点江千里,
沙成精博卢映之。
今日喜看双美具,
维扬髹饰靓新姿。
——近现代 王世襄《漆砂砚铭》

关于“漆砂砚”的名字。一直有两种写法,如:2007年出版的蔡鸿茹著《中华古砚100讲》中写为“清
卢葵生漆沙砚”;又如:2012年出版的天津博物馆编《天津博物馆藏砚》中写为“清 卢栋制抄手式漆砂砚
”。到底是”沙“还是”砂“呢?查《现代汉语词典》在“细小的石粒”条目中,二者是通用的。查《辞源》“沙”①指细碎的土石微粒。“砂”①沙之俗字,指石之细碎者。由此可知:第一,“沙”同“砂”,二字通用。第二,”砂“是”沙“的俗字。所谓俗字就是有别于正字的俗体字,是旧时文字学家对流行于民间的文字的称呼。唐代颜元孙在《乾禄字书》中把汉字分为俗、通、正三体。称俗字是一种不登大雅之堂的,未必符合“六书”造字标准的浅近字体。宋代严羽《沧浪诗话▪诗法》云:“学诗先除五俗,一曰俗体,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韵。”既然是俗字,为什么还要用呢?窃以为可能和使用的“砂”有关。
漆砂砚中的“砂”指的是金刚砂,金刚砂又叫石榴石砂,是一种硅酸盐矿物质。我国内蒙、江苏、山东都有出产,金刚砂是由石榴石为原料研磨而成,具有硬度高、耐高温、磨削效率高等特点,我国古代就已经使用金刚砂研磨玉石。既然金刚砂来自石头,所以漆砂砚中用“砂”字就更顺理成章了。
漆砂砚因材质而得名,和制砚的其他材质取自天然相比,漆砂砚的材质是唯一由人工制成的。工匠先用木材制成胎骨,然后在胎骨上反复涂刷漆层,每一层大漆都要经过五六天时间的自然风干,经过反反复复地刷,来来回回地晾,才能完成胎骨的制作。然后再用大漆调入极轻细的金刚砂髹成砚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方便使用者研墨,漆与砂的结合增加了砚面与墨块之间的摩擦,更利于发墨。这个步骤十分关键,沙粒大小和调漆多少必须适宜,沙粒粗容易损墨伤笔,漆液多太光滑难以发墨。整个制作工艺耗时、费力,工匠每天重复着相同的工作,不能心烦气躁,如果某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前功尽弃。这样制成的漆砂砚,具有“胎质轻巧、入水不沉、坠地不损、宿墨不干”的特点,是一款特别适合旅途使用的便携式砚台。
据史料记载,漆砂砚在汉代就已经问世。考古发现证实了这一点,1985年2月在江苏省扬州市邗江县甘泉乡姚庄101号西汉墓地出土了一件漆砂砚,据扬州博物馆李斌撰文介绍:该砚呈凤尾形,前端是椭圆形盔顶式中空的砚盒,后端是梯形砚堂,砚盒与砚堂有板相隔,板上有一个三角形孔,用一个雕有羊头的木塞堵住。这种设计十分巧妙,即可以将用剩的墨汁流入砚盒储存,又可以使砚盒储存的墨汁流出以利于使用。砚堂木质坚硬,髹有黑漆,触摸有细砂感。砚的装饰极为精美,褐色漆彩绘云纹,银箔装饰虎、豹、孔雀等动物及羽人的图案,刻画细致入微,构成生动的画面。考古专家将这件西汉书写工具定名为“漆砂砚”,这是目前我国出土漆砂砚中年代最早的。
天津博物馆馆藏二级古砚珍品“清
卢葵生仿宋漆砂砚 ”。
此砚长12.9厘米,宽9.4厘米,高3.3厘米,重176克。砚体为苍黑色,因为漆内含有金刚砂的缘故,砚面隐现点点光芒。砚呈橄榄形,砚面前低后高,上部深凹是砚池,下部微凹做砚堂。砚背为抄手。砚左侧刻金农楷书铭文“恒河沙,沮园漆,,髹而成,砚同金石,既寿其年,且轻其质,子孙宝之传奕奕”。落款“稽留山民”,下钤”冬心”小印。砚右侧有隶书题“仿宋宣和内府制”,下有“葵生”小印。
从铭文上看,这款砚台为
“扬州八怪”之首,清代著名书画家金农所用,是扬州漆器制作能手卢葵生所制。
卢葵生(1796—1850)名栋,字葵生,扬州人,出身在扬州一个漆艺世家。他的爷爷卢映之,父亲卢慎之都以制作漆器而著称。据史料记载,卢葵生主要活动于清嘉庆、道光年间。他一生勤劳不缀,在继承家传的基础上,还有所发展创新,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卢葵生一人掌握漆器生产的多种工艺,如漆砂、刻漆、雕漆、百宝镶嵌、填漆、髹紫砂漆等等,还独家创制了“八宝灰”制品。因为这种制品灰黑的漆色与士大夫追求朴素、文雅的情怀相吻合,而漆面闪烁的色点又给人带来一些清新愉悦,所以,很快就在扬州流行起来。
二、卢葵生将中国文人画中“诗书画印”相结合的特点大加发扬,使他的漆器制品极具文人气息,体现了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卢葵生的漆砂砚已经从实用品发展为艺术品,使漆质文玩与士大夫文化结缘,
这也是他的作品能为当时文人墨客所接受的主要原因。
说起仿宋宣和漆砂砚,还挺有意思,据清叶名灃(沣)著《桥西杂记▪漆砂砚》,清顾广圻著《思适斋集▪漆砂砚记》等古籍记载:康熙丁酉年(1717年)卢葵生的祖父卢映之在扬州南城外街市上看到一块砚台,上有“宋宣和内府制”六字铭文,立即掏钱买回家中。所以这么快出手买下,一是因为年代久远;二是因为手感异样,砚台看起来像是澄泥制作,可是拿在手中感觉很轻。经过卢映之的反复研究,证实这就是早已失传的宋代漆砂砚。仿佛上天的安排一样,当年宋人的漆艺绝技,数百年后,又落到清代漆艺世家手中。于是,卢映之决定,以此砚为模型仿作宋宣和年间漆砂砚。在卢家三代人的努力下,失传的宋代漆砂砚在清中期发扬光大。特别是随着卢葵生进一步改造制作工艺,漆砂砚的制作达到顶峰,他创作出的精美漆砂砚成为故宫博物院、四川博物院、南京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天津博物馆亦有他的多件作品。
卢葵生制作的漆砂砚都配有精美的砚盒,从同时展出的砚盖可见一斑。这款漆砂砚配有天地盖。砚盖表面为褐色,内掺有各色沙屑,犹如繁星点点,盖面嵌有螺钿制成的梅花、玉兰花,婀娜多姿非常漂亮。底盖上有四个乳钉足,中间有朱漆印“卢葵生制”,从砚盖清新隽秀的构图中可以看出卢葵生不仅有高超的髹漆技艺,还有一定的绘画修养。
由于,卢葵生的漆砂砚流行甚广,深受文人墨客喜欢,所以吸引很多人仿制。为此,卢葵生不得不在砚盒中加入防伪单。他在防伪单中说:“漆砂全以沙漆,制法得宜,方能传久下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