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政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2015-04-17 11:25:22)
标签:
教育文化读书随笔 |
让生命蓬勃成长
——读李政涛《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
初识李政涛教授,缘起聆听他的讲座。他的讲座,博大精深的理论架构与具体入微的实践操作完美交融,令听者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讲授方式别具一格,一边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一边即时将重点输入电脑呈现,极其灵动极有条理地表述着丰实广博的内容,让学习者盛享一顿精神的盛宴。
再遇李教授,是沉浸感动在《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中。全书48篇教育随笔,一篇篇满溢了真情闪烁着理性之光,或叙说,或追忆,无不浸润着一名“为教育而呼吸,为教育而存在”的卓越学者的教育情怀,其间有对教育内核深刻而细腻的体悟思考;有在异域访学中敞开自我碎裂旧我获得重生的珍贵生命体验;有真诚实践“新基础教育”后由精神漫游到坚实行走的真实心路历程;更有作为一名教育学家关注内在生命成长努力改变教育的激情和期许……
哲学家把人叫做小宇宙或宇宙的缩型。每一个自我都是一个宇宙。孩子如是,教师如是。现实教育中,教师们在日复一日的庸常生活中,忽略知识结构的更新、人文底蕴的积累和教育视界的拓展,在岁月的流逝中,内心因布满时光的脚步日益粗粝,精神世界因花朵枯萎而渐渐荒芜。一名略有良知的教师或许会无意识地去解读孩子的宇宙,但对自己的宇宙却完全视而不见。李教授一语中的,他告诉我们,教师的内心也拥有自己的宇宙,它的辽阔和深厚同样让人尊重和敬畏,我们不应因对孩子宇宙的遐想而忽视了对教师宇宙的眺望,不应因对孩子宇宙的阅读而淡化了对教师宇宙的阅读。
如果要把阳光照射到别人心里,自己心里首先就得有阳光。“教师要对孩子的宇宙有所作为,必须首先对自己的宇宙有所作为,要对孩子的宇宙有所创生,必须从自我宇宙的创生开始。”李教授的言说为我们揭开了教师专业发展的秘密,犹如在幽暗的小屋凿开了一扇敞亮的天窗,明亮的阳光顿时倾泻。
连缀书中李教授求学时光的回望与感悟,不难发现,他首先是一位书斋室学者的存在,一个超级大书迷。大学时代,囊中羞涩的他曾手抄两遍《人与永恒》;硕士时期,他立下“横扫华师大图书馆”的宏愿,曾为买下黑格尔的《小逻辑》忍受一天的饥肠辘辘;在德国访学期间,他借阅浏览200余本书,购买了200余本德语著作;他的心底始终埋藏着一个读书人的梦想:左手持中国古籍,右手握西学原版经典,怀揣着古希腊式的对世界的惊异,中国儒家式的温润情意,在书本上用手指触摸智慧者生命的温度,用目光浏览 “道”的秘语,揭开生命之道的奥义,向着永恒之路进发。诚如罗曼·罗兰所说,人们阅读的从来不是书本身,人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也读到了自己。长久地浸泡在书中,广博的阅读让李教授得以参透人自身成长的谜语,为后来在“新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粲然开花奠定了深厚的根基。由是,李教授以自己成长的真实体验告诉我们,“认识自身宇宙的基本方式仍然是阅读。在阅读孩子的宇宙中阅读自身,在对外部一切与教育有关的有字之书与无字之书的阅读中返回自身宇宙的世界。教师宇宙世界中一切博大和丰富的诞生,一切生命的灵动与生动,都有赖于具有高度、广度、深度的阅读。”
综观全书,各篇独立成章,似乎各不相干,细细品读,文章之间蕴含着隐秘的内在联系,所有文章的主题都指向重建教师的精神宇宙。结缘“新基础教育”,唤起了李教授灵魂的觉醒,他彻悟,自身生命的意义是为教育而思,为教育而行,一生为一大事而来,这大事就是教育之事。回顾来时路,李教授饱蘸浓情写下了《一段精神之旅:从漂泊到扎根》。从旁观者、漫游者的姿态观光“新基础教育”,到以实践者的身份植根学校田野;从大学书斋到学校课堂;在百转千回的寻觅中,在艰苦卓绝的自我更新中,在践行新基础教育“生命自觉”“成事成人”“关注实践”核心价值观中,李教授完成了自我超越,实现了自我增值,寻觅到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观照自身精神宇宙的重建,李教授写下这样一段话,“有了对自身宇宙的阅读、发现和重建,有了新灵魂的灌注和扎根,教师所经历的教育时光就不再是琐碎、平庸、烦扰和平面的代名词,从此有了新的内涵,打上了新的印记。”
深为李教授的心路历史而动容,他的经历唤醒我最初的生命体验。回首初登讲台时,志大才疏的我沉迷在文学梦中,内心不屑为孩子王,一颗心始终不肯安放在讲台上。魂无所依地游离三年后,把心安顿下来,却又长久地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枷锁内,漠视自己和孩子的精神生命,痛苦不堪。直到遇上新课程后,生命意识和学科意识才幡然觉醒,重新去发现自己和孩子的精神宇宙,始觉教育人生的崇高和美好!慨叹在沉重的教育现状中,又还有多少教师身在教育心在漂泊,从不曾觉悟教育是自己的命运,从不曾思索过培育自己的精神生命!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高尚的人对话。”在阅读中,我感动于字里行间充满了感恩和谦卑、悲悯和信仰。李教授感恩和他一起承受生活艰辛的父母,感恩新基础教育团队中同舟共济的伙伴,感恩与书的相遇与叶澜先生的道遇,感恩在生命中有过交往交集的一切人和事。感受着精神热度又不断传递灵魂温度,他追求着至善至美的生命境界:心境澄明,意态执著,神清如水,心细如发。他一再提醒自己:要把做教育之事,变成感悟人生的过程,更要变成体悟生命成长的过程。
基于这份生命自觉,李教授以超然的心纤细的情感发出了智者的声音。他认为,一个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人世间始终存在两种教育:面向他人的教育和朝向自我的教育。朝向自我的教育以自我为教育对象,追求的是自我的不断更新再生。所有的教育,应从自我教育开始。所有教育的起点,是对自我的教育。面对应试教育对知识狂热追求淡化甚至吞没了对智慧的渴望,他指出这是没有灵魂的教育。有灵魂的教育意味着追求无限广阔的精神生活,追求人类永恒的终极价值:智慧、美、真、公正、自由、希望和爱,以及建立与此有关的信仰。
在改革风起云涌的今天,一些教育者汲汲奔忙于追寻各种教学模式,追求改革的形式甚于改革的内容,李教授敏锐地指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词应是文化变革。改革者应以“改变文化迟钝、涵养文化直觉”“循序渐进,不可揠苗助长”“从外饰回归内蕴”“关注改革过程”“珍视传统,新旧传承”的文化心态来重建新世界。
教育有时很简单,仅仅需要倾听。在《永不凋谢的玫瑰》中,苏霍姆林斯基倾听小女孩摘玫瑰花的故事,细心呵护纯真脆弱的心灵;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小林先生一连4个小时,探着身子倾听小豆豆倾诉,赢得了小豆豆的喜欢和信赖。李教授呼唤倾听着的教育。教育倾听的根本目的是倾听生命和呼应生命。作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的教师,必定会怀着深深的谦虚和忍耐,以一颗充满柔情的爱心,张开他的耳朵,满怀信心和期待地迎接那些稚嫩的生命之音。
今日的教育,创设各种活动让学生动起来已然成为一种时尚。在外在的喧闹中,该保持一份清醒。李教授期待静默的教育降临学校。生命之芽的萌生、花朵的绽放和果实的生成,都是在静默中完成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慢教育必定是在长久的静默、坚忍中实现的,必定是环绕并驻足自己的魂魄而静默不动。对于教师自身的成长,有时需要孤寂中的教育。“对于教师而言,孤寂具有发展价值。要开掘出自身生长的源泉,教师特别需要摆脱外界的依赖,转而深深沉浸在寂寞之中,以此使生命的根基获得自生长的能量。”
在追寻理想的途中,一个人前行,孤单清冷,有时难免心生退却。李教授告诉我们精神取暖的秘诀,那就是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他充满诗意地说,“在一个人的精神天空中,是否有那么一两个人物如星子般高悬其上,始终被自己仰望,无论走到哪里,身处何种黑暗的境地,哪怕是深陷重重暗礁,哪怕是经历了死亡的幽谷,这颗星子的光芒总是能适时出现,在彻夜照耀中显明前行的路程?”与星子般光明俊伟的人并肩前行,可让自己的灵魂变得澄澈透明,更加勇敢无畏地走下去。内心保持着对光明俊伟之人的尊重和敬畏,学会进入他们的生命世界,让他们成为自己的精神源泉,让他们的缕缕星辉璀璨自己的精神世界,实现精神能量的自我转化:把他人的光明变成自己的光明,把他人的俊伟变成自我的俊伟。与光明俊伟的人同行,最终让自己也努力散布几点星光去照耀未来漆黑的天空!
有幸得遇此书,以目光捕捉散落于书中的真知灼见,镌刻在心灵,对教育有了些许更深的觉悟。教育是面向未来、充满理想光辉的事业,它与信仰与灵魂的涅槃再生有关,与智慧之爱与真理与自由有关,与大自然运行的美的法则有关……祈愿更多的教师读到此书,从书中得到启示获取无穷力量,重建自己的精神宇宙,环绕日月,生生不息,与天地同在,与万物共同蓬勃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