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死学44:成美

(2022-11-15 10:53:17)
标签:

教育

文化


 

死亡几乎完全是自家的事,顶多让配偶及子女出力料理后事,而那些乐于或不情愿参加丧礼的人均可有可无,无关痛痒。此乃新生死学的基调,亦即在「存本真」、「积吾善」的自我贞定中,走向海阔天空、自由自在的「成己美」。近年我宣称创立了反讽式拟似宗教的「大智教」或「人生教」,有人问以信徒需何种条件,我的答案很简单,认同现世主义并力行环保自然葬的人便欢迎入教。讲授生死学四分之一世纪,我始终相信人死观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人生观;面对连自己的臭皮囊都难以放下舍得的人,只能说「夏虫不可以语冰」、「道不同不相为谋」。我的继父指定捐赠大体,母亲遗言烧灰撒海,我都从善如流,自己也乐于效法。我们夫妻奉行无后主义,对后事更追随奇美集团老板许文龙的「五不」:「不治丧、不竖灵、不设牌、不立碑、不占地」,大智教「由死观生」便始于此。

 

新生死学不是违反传统、离经叛道,而是与时俱进、改革创新。我是台湾殡葬改革的重要推手之一,数十年在丧事行礼如仪的繁文缛节中,发现另类的美感体验之可能,包括生前送行会和死后纪念会,这些都可以取代丧礼。不举行丧礼但仍有丧事要办,联合奠祭正是最佳选项。简洁便是美,生趣闲赏中的「成己美」在落实「轻死重生」的原则下走向「由死观生」,一旦后事料理安排得宜,则老后生活即无后顾之忧,可以含笑以终了。不过这只是交代后事一切从简,然而在现今医药发达的诡局中,临终阶段却可能陷入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苟延残喘惨状,亟待有所突破改善;〈安宁缓和医疗条例〉以及〈病人自主权利法〉固然是良法美意,但安乐死立法同样有必要且刻不容缓。如今世上有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已经立法,先进如包容同志成家的台湾,理当起而效法之。

 

好死善终的自我安顿既体现「存本真」的灵性要求,更落实「积吾善」与「成己美」的自主理想。在最终极的情况下,「理性自杀」亦可列入考虑。看电视上记者傅达仁远赴瑞士寻求安乐死,在接过别人递上的毒药一饮而尽倒身而亡。如果仅止于此,那为何不自己在家中仰药自尽,而要花大钱远赴重洋?电影「非诚勿扰2」给出另外一种唯美的选择:富商罹病临终前,在生前送行会上跟亲友话别,然后买舟投海自沉,遗体火化成灰植入花盆与女儿相伴,如此安排岂不美妙?「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死期既至不必苟活,自我了断也是一计,安乐死的真谛便在于此。一旦前事后事都得以妥善安排,则老后大可痛快活好活满,到头来不知所终不亦快哉。没有子女便无所牵挂,老夫老妻中,后走的人大可「尽散」而非「散尽」家财,留一部分买生前契约托人料理后事,如是而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