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死学36:失智

(2022-08-30 08:07:38)
标签:

教育

文化


 

虽然当局已为长照立法,但家家仍不免有本难念的经,对老龄关怀心有余而力不足,甚至不时可闻「长照悲歌」传出,值得新生死学反思再三。由于现今台湾人平均余命已高达八十,但是能够自主健康生活的年龄却只有七十二;换言之,每个老人多少都面临八到十年接受长照的风险,这可不是一段短时间。长期照顾原本只是各个家庭的沉重负担,现在有了政府力量介入,启动小区整体医疗网以落实居家或住院照顾。现代医疗虽然进步,但也将人类大幅「医疗化」,尤其是已开发国家民众,从过去「生于家中、死在家中」的温暖,转变为「生于医院、死在医院」的冰冷。在地民俗信仰还是希望能够「寿终正寝」为佳,于是便会出现电影「父后七日」中,将亡者送回家再宣布死亡的不得已情形。长照为居家照顾提供助力,无论如何都是值得推广的赡养模式。

 

华人长期以来都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理想观念,但在现实中终究敌不过社会变迁所带来的生活型态改变。尤其是都会区里面「核心家庭」的形成,一个屋檐下只有上下两代,中年父母和年轻子女共同生活,不住在一道的高堂长辈只好相濡以沫、自求多福。一旦生病住院,就可能出现「久病床头无孝子」的窘况。老人身心衰退乃是自然现象,如果没啥大病仅止于老化,算是有福气的。比如我母亲活至九十有二,只有心脏和肾脏方面的毛病,虽然出门需要轮椅,但无碍于她的能吃能喝。重点是她小小失能但不曾失智,这种人生终点称得上理想,却可遇不可求。一般长照所面临的问题多为失能,而失智则为另外一回事。像我岳父九十岁中风卧床,起先只有失能,后来加上失智,拖了四年半才辞世。他住养护机构所费不赀,却只算苟延残喘;最终骨瘦如柴,断气代表解脱。

 

失智作为一种疾病,至今无解药,我看着岳父病情逐渐恶化,也只认为是老病缠身的结果,并未深入了解是怎么一回事。真正面对失智的残酷,还是看电影「再见艾丽斯」的深刻印象。片中主角是一位颇有学术地位的名校女教授,才五十出头就出现早期性失智症,原因是遗传自酗酒去世的父亲,更严重的是她还遗传给了自己的大女儿。电影由小说改编,故事出自神经科学家之手,跨度长达两年,主角则为心理学家。看着她一步步丧失自我,对念哲学的我冲击十分巨大。心理学研究「人格」,哲学则思考「位格」,都必须追问「我是谁」的问题。片中出现主角看着计算机中自己在发病之初所录下的影像,然后循着「过去的我」指示「现在的我」去吞药以寻求解脱却功亏一篑,不禁令人扼腕。好在她还有一个孝顺的小女儿,愿意放弃演艺事业回家关心照顾她,总算有个不算太差的结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