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新生死学24:交代

(2022-05-09 07:10:26)
标签:

教育

文化


 

以心肠的软硬来区别宗教信仰的有无,我反思自己很有宗教感,但个性使然不愿信教,因为不想加入教团。我始终强调:「宗教和信仰是两件事;宗教为团体活动,信仰属个人抉择,个人可以选择信任何宗教,更足以坚持不信教。」个性上我倾向自了汉,无求于人亦不愿为人所求,不愿管人更不喜被人管,人生观近道家而远儒家。此一禀性气质令我对任何宗教团体及活动无不敬而远之,以避免身心被教团中人所「熏习」和宰制。教团跟政党类似,属于一个个小圈圈中圈圈大圈圈,性质上难免党同伐异,容不得刺耳的杂音跟碍眼的异行。现代生活在工商业社会里,受到组织束缚只能说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毕竟还要混口饭吃。但是一头栽进教团「欢喜做,甘愿受」,有人法喜充满,之于我便觉浑身不自在,遂敬而远之且去之后快,基督徒林语堂坚持不上教堂的理由正是如此。

 

        新生死学与新生命教育宣扬安身与了生之道,主要是为华人社会中大多数没有宗教信仰的人而准备。在华人社会尤其是汉民族的生活圈内,不信教不表示没有灵性修养及活动,内化于身心的儒道融通言行便是例证。像我的继父和母亲留下遗言,分别为捐赠大体与骨灰撒海,而且特别交代勿举办任何宗教仪式,因为不相应。平心而论,各式各样的宗教活动只要未成繁文缛节且不会宰制人心,大可看作美感体验随缘参与,随喜护持亦无不妥,但切忌不宜视为必然。在这点上连传统儒家道德规范同样可能流于宰制身心,以致鲁迅要说出「礼教吃人」的重话;但他又留有「中国根柢全在道教」之说,表示民俗信仰的力量同样深入人心。民俗不是教团,足以随缘流转,出入自如。既然民俗流行,大可借题发挥,将大智教化的自然向往嫁接于其上,或能打造出更为平易近人的生死关怀。

 

死亡智慧是否得以彰显,最佳印证之处便在于交代后事;一个人如果到了大去之际还不懂得放下舍得,就难免显得不智了。「放下」包括许多方面,财产分配固不必说,一身臭皮囊该当如何处置才是重点。我一向以「思者醒客、智者逸人」自居,古人说「智者乐水」,我遂欢喜交代海葬,清洁溜溜。尤有甚者,更应该学习的乃是奇美集团老板许文龙的「五不」:「不治丧、不竖灵、不设牌、不立碑、不占地」,尤其是不治丧。治丧在我看来只不过消费亡者以做给活人看,兼为社交活动,于我的自了汉性格则大可不必。倘若为了要从事遗体火化必须进殡仪馆,我可以接受的底线是联合奠祭,等待官样文章结束后立即送去火化,绝不接受之后的宗教仪式繁文缛节。像我母亲便排在早上第一台,费时约两小时;后面的可能拖到下午,不免折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