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之宽容篇
黄钰琦
著名学者于丹在一次讲座中说,宽容有时候多么不容易啊,我们这个社会上,现在有多少事情,就是事情已经过去了,但是在你的心头过不去。我们每个人的心灵困顿,有多少都是自我的折磨,有多少时候是一个事情过去了以后我们老在那里想,觉得这个事情深深地伤害了我,然后我就不断地在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总想着说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他呢,我每天早上醒来想的都是复仇。其实当你一次一次玩味这个痛苦的时候,你被折磨得就太深了。
看了开头,不难猜出今天的主题是宽容。今天我们来谈谈论语中的宽容。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第四》
这一句很好的遵循孔夫子“述而不作”的原则。但是何为恕,在下面几则中就有所体现。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生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对于“恕”从字面上的理解很容易,就是宽恕。那么做起来就不那么得容易了。于丹教授在讲座里也多次提到了这个“恕”的含义,其中关于人们不愿意宽恕别人的错误,岁岁铭记到头来,也是一次次的对自己的内心的一种伤害。
儒学以仁为主,因而“恕”被老夫子引申为:“仁”,他为我们解读为就是爱人。当然古书《说文》也说过“恕,仁也。”爱人并不是简单得给与别人的关爱,而是对于别人的一切的宽容,包括他的错误。当然我们并不是无原则的容忍那些忤逆、无耻之罪。我们是要容忍的是错误而不是罪责。错误可以改正,罪责是不可宽恕的,是要接受惩罚的,“恕”也不是无原则的。
相信大家听过这个故事:
有一天,楚庄王宴请文武百官,宫内的妃嫔们也都出席,大家一起饮酒作乐,听歌赏舞。宴会一直进行到傍晚,天色渐黑,但是君臣兴致越来越高,都不想散去,于是,楚庄王命令在大厅里点上蜡烛,继续喝酒狂欢。楚庄王坐在宝座上放眼望去,只见烛光照映之下,欢歌笑语,人影朦胧,别有一番景致,不禁兴致大发,让自己最宠爱的两个妃子麦姬和许姬到大臣座前,轮流给各位大臣敬酒。
忽然,一阵风吹来,厅上烛火全被吹灭了,众人都陷入了黑暗之中。这时,许姬感到有人拉住她的手抚摸了一把。许姬很恼怒,顺手就扯断了那人帽子上的缨饰,然后赶紧回到楚庄王身边,悄悄地对楚庄王说:“刚才有人调戏我,我已经扯断了他帽子上的缨饰,一会儿点燃了烛火,大王看看谁的帽子上没有缨饰,就治他的罪。”谁知楚庄王听完许姬的话后,却高声说:“先别点蜡烛了,乘着黑喝酒,多有意思。”于是,大家就在黑暗中继续饮酒玩乐。过了一会儿,楚庄王问:“今天我请大家喝酒,各位喝得高兴吗?”群臣齐声说:“感谢大王,我们喝得非常高兴。”楚庄王又说:“是真高兴吗?咱们不拽断帽缨,就不算尽兴!”大臣们一听,纷纷摘下帽子,扯断帽子上的缨饰。这时,楚庄王才吩咐把蜡烛点燃。众人互相一看,各自的帽子都已面目全非,无一完好,形状非常有趣,不禁都哈哈大笑起来,喝得更加痛快。直到天亮,君臣才心满意足地散去。
许姬回到宫里,非常生气,埋怨楚庄王故意包庇调戏她的人。按照当时的法律,调戏王妃的人是要被处以死罪的。许姬说:“大王这样纵容他们,以后他们还会做更多冒犯您的事。”楚庄王却笑一笑,说:“我请大臣喝酒,目的是为了让大家玩得尽兴。酒后失态,是人之常情。如果我为了这点小事而治大臣的罪,不仅让宴会大煞风景,而且会让大臣觉得羞辱,这就不是我设宴的本意了。”
后来,楚庄王攻打郑国,有一位名叫唐狡的将军特别勇敢,他冲锋陷阵,斩将夺关,屡建奇功,令楚军士气高涨。楚国军队一直打到郑国的首都方才收兵,楚庄王也因此威名大振。原来唐狡就是在宴会上被许姬扯断帽缨的人,他奋勇杀敌,正是为了报答楚庄王的宽容大度。
这个楚庄王为了包容犯错误的大臣,而命令大家一起扯断帽缨的故事就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绝缨会”,“楚庄绝缨”这个成语也因此产生。即使身为帝王,楚庄王也以包容之心保持了宴会的快乐,也避免了与大臣间的矛盾。如今人们用这个成语劝诫大家要懂得饶恕。
《墨子经上》中也说过“恕,明也。”这也说明,宽恕是一种十分重要的美德,在如今的社会,在法律范围内的宽恕将可以化解许许多多的矛盾,让人与人间更美好。
(部分参考百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