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名作细读》有感

(2014-01-14 14:34:28)
标签:

校园

分类: 读后感

文本研读的深度,就是一堂课的高度

——初读孙绍振《名作细读》有感

    11年去南京听课,有幸聆听孙绍振教授做的关于“文本细读”的专题讲座,十分震撼。于是回家便去新华书店淘了他写的专著《名作细读》,想好好研究。但本人就是典型的“听听感动,看看激动,做做无行动”之人。自书买回后,它就躺在我的书橱里,而这一躺,就整整三年。

    反思近几年的语文教学,总觉得自己的课堂还是不错的,气氛是活跃的,学生是喜爱的,领导是满意的。带着这种感觉沾沾自喜地过了很多年。真的如此吗?自己心里明白,这三年自己是毫无建树的,是止步不前的,是退步的。

    一直希望自己的课堂,能给学生呈现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而这“不一样的东西”是什么?在哪里?自己不知道。

    直到去年暑期有幸听了徐杰老师的关于“从文本研读到教学设计”的讲座,我突然明白了,这三年,自己在教学上缺的就是文本研读这一块。而自己总是无法给学生呈现“不一样的东西”就是自己从未在文本研读上下过功夫。

    教师对文本的研读,是对课文的细读、深读;是对课文体味、鉴赏;是对课文进行的有创见、有个性的理解。

    教师文本研读的深度就是一堂课的高度。

    教师深入准确的文本细读,是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基础。只有研读文本,才能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自由穿行。

    著名特级教师王荣生说:“在目前的情况下,对语文教学来说,我认为教学内容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那么教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气氛再活跃,价值都无法体现。”我想王荣生教授不仅指出“我”的课堂问题,而且指出了“我们”的课堂问题。“我们”都必须认真反思。如果把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比作“吃什么”和“怎么吃”,那么“吃什么”肯定比“怎么吃”重要的多。

    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深入浅出。“深”在文本研读,“浅”在教学设计。而孙绍振先生的《文本研读》给我们的文本研读提供了可操作的具体方法。

    孙绍振先生认为“要解决这些微观的问题,不但要有深厚的宏观学养,而且要有具体分析的功夫,这种功夫,不是一般的,而是过硬的功夫。而这种过硬功夫的特点,就是于微观处见精神,越是细微,越是尖端,越是有学术水平。”在这本书中具体介绍了对文本分析的方法:还原法(与现象学的还原不尽相同)和比较法(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历史比较与逻辑比较)。

    一、还原法(与现象学的还原不尽相同)

    还原法,是根据艺术形象提供的线索,把未经作家加工的原生的形态想象出来,找出艺术形象和原生形态之间的差异。不是为了遮蔽,而是进入形态深度,内在的矛盾中。

    如在解读《咏柳》时,解读最经典的名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时,赏析此处比喻的妙处,就可用还原法。首句问“二月春风”原来是不是“剪刀”?当然不是。不是剪刀,却要说它是剪刀。此时矛盾就出来了,本来“春风”是柔和的,温暖的,一般说,不大好用剪刀形容。有人说,二月春风,毕竟是初春,初春还是有点冷的,所以可用剪刀形容。但又为何是剪刀而不是菜刀呢?这是不行的,因为汉语的潜在特点在起作用,前面一句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中有个“裁”字,后面的“剪”字才不突兀。

    这就是还原法。有了还原法,诗中一系列矛盾就显示出来了。有了矛盾,就可以进入分析了,就主动了。

    二、比较法(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历史比较与逻辑比较)

    比较,是文本研读的常用方法,选择相同题材不同形式的作品加以比较,找出期间的差异,从而探究艺术的奥秘。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异同,可以比较优劣,可以深化认识,可以提炼规律。

    如分析杜牧的《山行》可用同类比较。选择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同样写秋天的诗词,把现成的矛盾摆在面前,这样有利于激发感悟思考。正因为同中有异,才显出个性的多彩,心灵的丰富,语言运用的出奇制胜。

教师本人在读会的基础上,就可用富有创意的教学设计去培养学生“会读”。读得细腻、读得深刻、读得奇美,就是研读的深度,教师研读文本的深度,就是一堂课的高度。

    最后引用孙绍振教授的一句话作为这篇读后感的结尾:“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彻底的分析是无所畏惧的,不可穷尽的。这正是智慧的尖端,生命的高峰体验。”

   《文本细读》,如果说三年前我曾错过你,三年后我将永远选择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