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听课反思

(2018-11-02 08:06:23)


今天上午,我有幸听了韩奎花师五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找次品》这节课。短短的40分钟,我收获颇多,总结如下:

一、利用信息资源,激发探究欲望。新课的引入,采用“考眼力”的方法,激发了学生想探究找次品的欲望。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

二、难点转化降低教学起点。

按照例题,本课例1是从5瓶钙片中找到次品,而韩老师却让孩子们先从3瓶口香糖中找出次品,这样就降低了教学起点,孩子很容易的从3个中找到次品。那么在后面的5个、8个中找次品就容易多了。不会产生挫败感,增加成功的体验,使本课更容易进行。     

三、层层推进

    本课韩老师让孩子们从3个中找出次品这比较简单,然后加深到从5个、8个中找次品,并且在8个中找次品的过程中渗入优化思想,让孩子们寻找优化策略,接下来让学生再用12进行验证,加深了学生的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注重让学生经历了探索知识的过程,使他们知道这些知识是如何被发现的,结论是如何获得的。在此过程中知识层层推进,步步加深,让孩子的推理能力慢慢地达到一定的高度,思维也不至于感到困难。如:学生从中发现,把待检的产品分成3份,尽量平均分,若不能平均分3份,每一份的数量只能相差1,保证找到的次数是最少的,这个结论得出的不是教师给的,而学生从众多的方案中,经过比较,自悟出来的,这样不仅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同时情感态度与经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打下基础。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的运用了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把现成的答案或结论告诉给学生,而是试图创设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认知上的矛盾、冲突,激起学生探求知识经验和事理的欲望,继而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积累,提出解决问题的猜想和策略,并通过观察、实验、操作、讨论、思索等多种活动进行研究检验。在研究性数学学习中,知识不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学生自身积极地、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发现者、研究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