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
(2018-11-05 22:11:30)分类: 继续教育 |
浅谈小学阶段的国学教育
摘要: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它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将从何为国学、为何要学国学、怎样学好国学这三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小学 国学 教育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文、史、哲三科,天、地、人三学合构而成。由于国学经典内容丰富,它对提升学生的思想、发展学生的人格、养成学生的品质、陶冶学生的情操等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近年来,我国的小学刮起了阵阵国学经典阅读的风潮。
国学教育可以培养孩子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教会他们如何为人处世,更塑造了他们仁义博爱的性格和品德,受用终身。正所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是我们不变的追求,更是下一代无悔的抉择。国学教育势在必行,国学教育任重道远,国学教育功在千秋。只要我们从事小学教育的同仁们虚心学习,潜心研究,不懈努力,顽强拼搏,一定会把学生带进国学殿堂,让他们知之、好之、乐之,享受知识盛宴,长成擎天栋梁!
一、何为国学?
国学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也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国学”一词,古已有之,有“太学”和“书院”两种涵义。真正把“国学”作为一门统揽中国学术的概念提出来则是在西学东渐的清末民初。现在对于国学也有不同的说法,大概可分为五种:“中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国粹”——中国之精粹;“国故”——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固有之学”——哲学、历史学、考古学、文学、语言学等;“大国学”——中华民族之所有学。目前学界比较认同的一个说法是:国学是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的总称。所谓“国学经典”也就是说国学中最精华的、具有典范性的著作。国学经典承载了古代圣贤的思想与智慧,蕴含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简单来说,国学,是一国所固有的学术。国学和文学数学的意思不同,并非是国家之学或者治国之学。一般来说,国学是指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学术,以儒学为主题,同时也包括了医学、戏剧、书画、星相、文学、民俗、历史、语言、数术等等的一系列文化与学术。
国学的经典分类是经史子集。“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可见四部分类对古籍的重要意义。经史子集具体分类如下——经部:分为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史部:各种体裁历史著作,分为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职官、政书、目录、史评十五类;子部:诸子百家及释道宗教著作,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诸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十四类;集部:收历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等的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等著作,分为楚辞、别集、诗文评、诗词五类。
阅读国学经典可以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国的国学经典经过几千年的历史沉淀,蕴含着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从小学就引导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阅读,不仅可以让小学生认同我国的传统文化,感受其独特的魅力,还可以使小学生从中获取历史、人文知识,提高个人的修养,丰富自身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阅读国学经典还可以使小学生从小修身养德,立身做人。培养“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的,而国学经典在教育层面上体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修身做人上。如孔子的仁爱思想、老子的敬畏自然、孟子的“鱼与熊掌不可得兼”等圣贤的思想一直流传至今,它们不仅仅是我们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也是我国宝贵的精神财富。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要建设者,因此传承和发扬国学、养成良好的人格素养,是十分必要的。
二、为何要学国学?
对于当代小学生而言,学习国学究竟有什么现实意义呢?简单来说,就是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和道德修养、健全人格,开拓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充实自己和提升智慧,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传承和弘扬国学文化。
国学根本上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的。自宋代以来,《四书》是中国人的基本信仰与信念,是中国人的安身立命之道,是家传户诵之学,哪怕是乡间不识字的劳动者,也是自觉实践其中做人的道理。国学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中国优秀的古典经文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他们在了解、学习国学知识的同时,一些习惯和品格也在渐渐形成。例如尊老爱幼、正直诚实、勤奋刻苦、博爱仁义等,这些美好而伟大的人格随着学习国学,正在慢慢得养成。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到很好的健全,健康的人格基本成型。
十三岁以前人的记忆力很强,而且不容易忘记。所以在儿童时期,多多背诵一点蒙学读物,比如《千家诗》《千字文》《三字经》《百家姓》《论语》《大学》等,对于以后的发展很有好处,而且也可以适当地开发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以后后慢慢理解,终身受益无穷。
国学是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集合,内容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琴棋书画诗酒茶”,更是承载着多少令人艳羡的艺术。毫无疑问,小学生在学习国学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丰富多彩的艺术气息,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国学经典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智者、贤者、仁者、勇者留给炎黄子孙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当我们面对只有我们民族才有的独特的、不可复制的精神资源,我们必须怀着敬畏与谦卑的态度学习它、传承它,发挥其恒久弥新的教育价值。将国学经典阅读课程引入小学是十分必要的,这将是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举措。
三、怎样学好国学?
国学不是古板、迂腐的旧思想、旧文化,而是中国历代以来经典的、珍贵的文化和学术。国学是我们华夏文化的根基,是我们的精神源头,需要我们用心去看待它。我们在校园中,更是要用心学习国学知识,培养高尚的品德。
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处于形成阶段,需要我们进行正确的引导。作为教师,我们要正确得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正确认识国学,然后教育学生懂礼貌,知礼仪,养成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教师适当得向学生推荐一些诸如《唐诗宋词》这样的经典书目,并经常举办相关的朗诵比赛等,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成长。
身处信息化时代的我们,不能脱离社会而故步自封。在学习国学知识时,要时常引进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摆脱枯燥的、晦涩的传统学习模式,对国学方面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
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在进行国学教育时,也要充分注意到孩子的实际年龄和认知程度,让他们在学习国学的时候多注重内在的文化内涵,而不是所谓的形式主义。主张孩子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多从实际出发,适当进行创新。对于不同接受能力和不同性格的孩子,也可以采取“因材施教”的方针,多多发觉孩子的个性,解放天性。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采取以下策略辅助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引导
教师首先应该要注意课内、外诵读的衔接,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诵读国学经典中感悟到非常深刻的道理。其次,教师要经常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想象,体会经典的意境。不仅如此,教师教学不能就教材学教材,要善于根据教学需要引经据典,拓展知识,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2.在环境氛围中渗透
教师光靠短时间的小课教授学生国学经典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我们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环境氛围来渗透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让学生感受到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无处不在。首先,为了营造诵读的氛围,语文教师可以采取“见缝插针”的方式,在每节课的前几分钟开展“课前一吟”,让学生能够做到天天接触,天天吟唱,天天复习。其次,我们让每一面墙和每一块黑板都会说话,让学生自己收集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内容写上去,充分发挥了环境育人的功能。再次,教师可以成立班级图书角,拓宽学生国学经典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量。
3.在活动中内化
纸上得来终觉浅。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内容如果只是局限在书本上,而没用在实际的活动中得到实施,那学生学到的就是依然是很浅显的知识。因此,学校应该经常开展一些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国学经典诵读教学的校本教材的实施,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把学到的内容进行内化,提高了自身的修养。国学经典诵读教学贵在引导,重在环境氛围下的渗透,并通过大量的活动实践,让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心里得到内化,这样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才有效果。
总之,学校开展国学教育,让学生在经典诵读的熏陶下,心灵得到净化,在新的历史时期,富于经典诵读新的内涵。教师要不断地去学习当前国学经典教学的好的方式、方法,让孩子们能在小学阶段读到世间经典名篇。教学不会停止,思考不会结束,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要在在不断地思考中探索国学经典诵读教学,使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发挥教书育人的有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