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包粽子是中华大地传统习俗,常见粽子是使用冬叶或大竹叶包制,但客家人粽子比较特别,他们的粽子又叫做锣鼓籺,采用单张锣鼓叶包制,一叶一粽,馅心也比较特别,腌好的猪肉要裹上假篓叶才放入粽子。靠海边客家人包的锣鼓籺还放入了蟹肉或沙虫,一小个粽子成本可能超过10块钱。客家人煮粽子是用慢火煮一天一夜,每逢端午前一二天进入客家人聚居村寨,一二公里即可闻到粽籺飘香。冬叶包粽子是比较容易学会的事所以能流行全国,但锣鼓叶包粽子需要极高的手艺技巧,所以应该将客家锣鼓籺列入中华名小吃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保护以便这一手艺得以传承。为什么锣鼓籺能千米飘香呢?这得益于锣鼓叶和假篓植物芳香。锣鼓叶是生长于两广和福建等地用于围园的一种植物,全身长满了刺,使用于包粽子前要先去掉刺。这种植物纤维很长很耐水泡,提取的纤维可用于制船缆,它的延展性耐力与钢铁相当,用于包裹粽子起到将水与糯米隔绝的作用,所以煮一天一夜粽子不会淡水,米也不会煮烂,煮久了叶子芳香才会渗入糯米。假篓的香味就更足了,假篓基本不需要人工种植,它是生长于东南亚一带胡椒科天然植物香料。假篓可入药,可驱风利湿,清热暖胃作用,将假萎包裹猪肉后不但使猪肉和糯米有了假篓的芳香,而且使猪肉肥而不腻。中医认为粽子为湿热之品不利于消化,而加入假篓后即中和了粽子湿热也更利于人体消化吸收。所以说客家锣鼓粽是中华传统医学运用于养生的典范之作。http://s10/mw690/004jLu3Dzy7bvaEnbnPb9&690
http://s6/mw690/004jLu3Dzy7bvaG70ONb5&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