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之死》教学设计(蚌埠二中 王兆彬)
(2016-12-10 18:54:46)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案说课 |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
蚌埠二中
1.导入:(1)由荆轲刺秦王,对荆轲的评价,引入新课(联系旧知)
(2)生读《垓下歌》,师读《垓下歌》,齐读《垓下歌》
(学生读得声情并茂,老师读得一般,有续貂之嫌,齐读读得荡气回肠,营造一种浓重的悲情)
2.走进文本感英雄
力拔山兮气盖世!
骁勇善战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骁勇善战
垓下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惊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笑
(此设计可谓妙极,非智慧不能及也!用短短四句诗,作为打开思路,走进文本的切口,且用“力、气”两字为关键点,品读文本,写出项羽之勇;用“时、骓”二字为突破口,细读文本,品读项羽之悲;用“骓、虞”,体悟项羽之。学生品读细腻,教师点拨到位,处处显示出教师的深厚的底蕴与睿智。)
3.跳出文本论英雄
项羽原本是可以不死的······这是一个英雄的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刘邦是英雄,项羽是英雄,韩信是英雄,张良、陈平、萧何、樊哙、这些人也都是英雄。······项羽是本色英雄,他所表现的是自己的英雄本色,是没有遮掩顾忌、不计利害成败地把它表现出来,因此在“成者王败者寇”这样一种历史传统中,项羽依然能得到人们的凭吊和同情。
4.诗文有别
或问:“诗与文之辨?”答曰:“二者意岂有异,唯是体裁词语不同耳。意喻之米,文喻之炊而为饭,诗喻之酿而为酒。饭不变米形,酒形质俱变。”
诗
文
淡妆浓抹总相宜
(此环节设计巧妙,体现了单元学习重点诗文有别,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有一个更深刻的理性认识,同时可以看出教师的学养)
5.探究:(1)项羽渡江之后会如何呢?
(2)如何对待生死?
(这两个题目的设计很有开放性,学生举出很多历史故事,勾践、谭嗣同、岳飞、文天祥、韩信、刘邦......)
死
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陶行知
(教师深情的结束语,对生与死的理性思索,提升了学生的对生与死的认识,强化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可谓曲终送雅!)
作业:为本色英雄项羽最后死的场面,写一首诗,再写一篇500字的散文。
(王兆彬老师的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精彩从积淀中来,王老师课堂上的旁征博引,类比取譬,恰当好处;精彩来自设计,一首《垓下歌》贯穿整个设计,可谓神来之笔,一石三鸟;精彩来自深刻,无论是多角度评价项羽,还是诗文有别,王老师站得更高,所以见解更深。)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