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们班家长会,班主任让若水和家长们交流一下,如何激发孩子对古诗文的兴趣。若水很认真,用了一上午时间写了5000字。如下:
今天早晨看《新京报》时,一则100字的新闻让我看着心痛,贵州一位5岁女孩背不出唐诗,妈妈一怒之下举起棍棒将其失手打死。后获三年刑期缓刑5年。
这是一个极端的事件。但是,至少它传达了两点信息。一是,中国家长对孩子能背些诗文是有要求的;二是,一些孩子是在绝对高压状态下学习的。
那么美的千古传颂的诗篇、那么具有深刻文理的经文,需要承载孩子们的眼泪、痛苦甚至是生命的尊严吗?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学习是一件优美的事、是一件快乐的事、是一件欲罢不能的事。如此,学习才能与生命同行。
事实上,通过一年多亲历我的孩子和小朋友们背诵古诗文的历史,甚至学习其他项目的历史,我感受到,即使再冥顽不灵的孩子,如果找到好的方法,都可以培养出孩子对某些项目的兴趣以及坚持力,我对此坚信不移。
一、平台是重要的(君子善假于物)
我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孩子是否能对某一项活动或者学习有兴趣并持久保持,平台或者是环境的作用非常大,而不仅仅是家长的重视。
孩子从三岁开始,我就开始有意识地给他买些古诗词书看,或者用电脑播放古诗词FLASH。但是,发现他并不感兴趣,偶尔的会背一些古诗,其实转头就忘了。
真正转变是从上XX实验学前班开始,这个学校是古诗文特色学校,每天早晨有20分钟的古诗文诵读时间,所诵教材就是我们现在背诵的系列集子。
记得第一次开班会时班主任讲过,家长无须要求孩子回家背,也别着急,到时全体孩子都会背。面对那些艰涩的古诗文,当时,我还真有些不相信。
事实上,不久,效果就显现了。孩子回家常自觉出口成章。且不仅是诗那么简单,还有长长的艰涩的古文。我不觉惊呆了,我从来没有想过,孩子具有这样的潜能,可以把初中或者高中时的古文背得像水一样流畅。
记得丑集里有一首《论积贮疏》,这是高中二年级的课程,我在网上正好看到有一个教学视频,当老师在课上让学生站起来读课文时,我看见高二的孩子读起来很不顺畅,我不觉有点得意地笑了。
仅仅5岁的儿子遇到下雨时,就想自己做诗,做的诗很可笑、很夸张,但也很贴合当时的情境,有一段时间,他爸爸甚至担心地说:“我可不希望我儿子长大了成为一名诗人。”
不仅如此,孩子对古诗文记忆还很深刻,今年暑假时,我把他第一学期学的《子集》拿出来,找出最难背的那篇长文,他仍然能90%背下来,卡住的地方只需提醒一两个字,就又可以顺下去了。
有的家长会说,哦,你们有XX实验学校的经验和基础,所以这是特例,不足以参考。
事实上,我们可以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孩子为什么在这个平台上就能有兴趣,既不反感也不觉得有压力?我曾经几次非常真诚地向儿子取经:儿子,你能告诉妈妈吗,老师是用什么方法让你这么快、这么好地背出来这些古文的?
儿子也很认真地回答过几次,答案是相同的,“老师先念三遍,我们再念三遍,有些句子解释,有些不解释。每天都读,真到会背为止。”
我又往深了想一想,我思考的结果是,这个平台给孩子提供了两种体验,这两种体验让我儿子产生了快乐。当我们觉得做一件事快乐时,就会喜欢这件事。
这两种体验一是分享感;一是成就感。
每个人做事都不希望带着一种孤独感去做。大家群体背诵,至少让孩子体会到这是大家共同认同的事。孩子是从众的、是喜欢模仿的、是易受感染的,这些心理因素具备着很大的潜能,而集体学习就能激发这些潜能。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就可以轻松将一篇长文熟背下来。
另外,一个人如果总失败、总受挫折,在某件事上缺乏一定的成就感,他就容易失望逃避。孩子在背诵古诗文中获得了很大的成就感,在XX实验学校,基本是全班第一个或者第二个就能背下来的。
有的家长会说,你家孩子记忆力好,所以,你们能得到成就感。
事实不是这样的。孩子有一个小朋友,这个小朋友比较特殊。我家孩子属于外向型的,好奇心重,对什么都是开放心态,让学什么学什么。那个孩子就是内向型的,有点自我封闭。对什么都是先排斥,而且是很大的排斥,情绪化很严重。不喜欢,就会坐在地上、趴在地上,扯自己的衣角,摔玩具。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她的妈妈惊喜地发现,在这所学校学了古诗文后,居然回家也能主动背诵,遇到一些场景也会脱口而出一些诗文。你可以想象,平台的作用有多大。
《寅集》里有一篇荀子的《劝学篇》节选,其中荀子就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我的孩子在古诗文上取得一些成绩,绝不是他的天赋,而是我们幸运地站在一个平台上。
在学前班学习古诗文,学校的作用是70%,孩子本身具备的一些基本能力占到20%,家长的作用只起到了10%的作用。
OK,现在,我们就要升小学了,平台马上就不见了。70%不存在了,那剩下的30%就会归为零,我们该如何面对这种状况。
这时,真的要说点题外话了,如果说,儿子对古诗文的兴趣激发在上小学前是由于一种幸运,无意中选了一所古诗文特色学校,那么,现在,儿子对古诗文兴趣的长久持续就是我们家长的用心策划和设计了。
事实上,在选择小学时,我们当时面临着是选择一所塔尖上的学校,还是选择目前这所学校这样的矛盾。那所塔尖上的学校,我们也面试了,也通过了。而且那是一所不需要为升初中头疼的九年制学校,孩子很喜欢这所学校,对现在的学校感觉一般。
当我们最终决定选择这所学校时,孩子问我:“妈妈,你为什么不给我选择塔尖上的学校。”
我很认真地对他说:“我也非常喜欢塔尖的感觉,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底蕴,即使有一天爬上塔尖了,也会摔下来的。这所学校就是能给你底蕴的学校。这所学校在塔中,你现在就要学会自己爬到塔尖上。”
当我说这话时,我知道我们家长将要面临着无比残酷的小升初压力。但是,我们仍然选择挑战。
我想说的是,人生如莲,成功就像那朵美丽的莲花,这种成功不仅仅代表名利上的收获,也代表内心的幸福和安宁。为什么别人那样成功,为什么别人那样在平凡中仍能体会幸福和安宁,事实上,我们忘记了莲花下面的那些根系。那些根系是什么?是价值观、是人生态度、是行为习惯、是做事风格。这些也构成了人的底蕴。
至少,从我的人生经验看来,我做了十几年的财经记者,见识过很多成功人物,真正值得我们尊重的是极少数有信仰、有理想、有坚定价值观的企业家。这些人不但取得名利收获,也可以称为高尚人士,在人格上得到了很大的完善。虽然他们凤毛麟角,但,那才是中国的希望。
我们没法给孩子选择一个宗教,因为,本身我们是无宗教信仰者,是无神论下的社会产物。我们有些简单而朴素的价值观在指导我们为人处事,但是,我们相信,孩子长大后,会挑战我们的朴素。因为,我们人微言轻,我们也人轻言微。那时,孩子到哪里找到他们的精神归宿呢。他必将面临迷失、分裂和矛盾,因为他缺失信仰、宗教、普世价值观,缺失文化素养。虽然他不缺失知识和技能。
国学是滋养我们中国人精神的沃土,孩子的根系应该在这里。这是我们整个家庭讨论的结果。
于是,我们决定要找到继续国学的平台。事实上,我们期间考察过一些社会上的国学机构,综合看来,商业味过重,而且由于时间关系、物理距离关系,这种学习是很难持之以恒的。我们也在中山实验学校买了12本集子,希望未来坚持下去,但是,面对这12本集子,说实在的,心里真的没谱,自己真能和孩子坚持下去吗?
真的很有机缘吧,我们从学校网站上了解到我们学校是一所古诗文特色学校,而且比XX实验学校更好的是,它有考评机制,并且将这一考评结果公布在网上,更能满足孩子的成就感。
缺憾是,我们学校不能提供“分享感”,也就是没有固定的每天20分钟的群体诵读。这一功能达不到,但是,至少比我们彻底失去一个平台更好吧。这一功能的缺失也许就需要家长与孩子的共同努力了。
二、家长同乐
在学前班,家长在古诗文上的价值体现只有10%,这10%就是为了满足孩子的成就感。我们常在悠闲的时光里和孩子做一个游戏,每次孩子在这个游戏中都兴奋地大叫,体验到无比的成就。那就是我和他爸爸我们三个人一起做古诗的比赛,每人轮流背,自然我们是没有孩子背的多和熟练了。
有时,孩子和爷爷、其他亲属通电话时、电脑视频时,我们也及时让他背诵,总是能得到一些惊叹般的夸奖。这种激励氛围我们始终为他保持着。
其实,有心家长应该发现《子集》里比较难背的是《傅子一则》。
在XX实验学校,长篇的并不要求背,但是,孩子还是能把整篇的70%背下来。我比较追求完美,希望孩子全部能背下来,并且要顺畅。因此,某天我抽出时间,和他一起背诵。我们分段背,并且为了让孩子快速背下来,我会给他做讲解。当我们攻克了《傅子一则》后,我们就对长篇不再畏难了。
当我们面对一座高耸的山峰时,我们会有畏难情绪。但是,我们一步一个台阶向上爬,最终就会爬上去。
现在,我们来到这所小学,家长在这里的作用居然提升到了50%。这确是一个挑战。
首先是时间上的。孩子需要时间,家长同样需要时间。
下面就讲些小技巧。
(1)编号
小短诗,我们从不把它当成正餐和大餐,就把它当成一个小甜点,当孩子玩时,当孩子坐在车里时,我们就顺口教他了。半小时左右一首小诗就可以熟背了。然后,不定期、不定时地共同背诵一下。
对于长文,我是有日期编号的,每首长篇要用四天,每天有40分钟去读和背。那么,什么时候复习呢?基本是晚上学,早晨路上10分钟背诵。
为了孩子能走路上学,我们全家从北五环搬到了东直门。每天的10分钟,我和儿子从未浪费过。有时一篇背完了,还没到校,孩子还主动要求再背上一篇。总之,迎着阳光、牵着手、背着经典诗篇,是我们每一天美好时光的开始。
(2)先跟读再倾听、想象
由于家长参与较深,我自己体会到,并不是久读成诵。事实上,当我们读在其中时,是会影响我们的记忆的,我们总把注意力放在下一句,因此,留在脑中的都是破碎。而听,却可以让我们保持一篇文章带给我们的结构上的或者想象的完整性。
比如,有几次,我和孩子跟着光盘在读,没两遍,坐在旁边工作的爸爸却先会背诵了。所以,一般是第一遍跟读,主要发现一些生僻的字,有些字即使认识,古代的发音和我们也不一样的。第二遍,我就要求他只能听不能看,在听的过程中一定要想象画面。第三遍,我们就开始将整篇文章分段背,一段背熟再背第二段。
(3)在理解中快速记忆
据我观察孩子的理解力很强,有时超过我们的想象。以前,在学前班他可以不理解就背诵,因为他们有大把的时间,每天都读。我不能保证这么多时间用在古诗文上,因为他还有别的科目,比如钢琴、英语、自由阅读等。
为了在短时间加强他的记忆,每篇文章我都要给他做解释的。字字句句解释,就是在第一遍跟读时,每读一段就停一下做解释。
为了防止解释错误,也由于教材中解释不全,因此,我都会花时间在网上搜索资料,了解作者、了解每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了解每个字的意思。这样,在给他解释时,也会延展一些其他的内容。比如作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生平?当时的历史背景是怎样的?孩子听得津津有味。
(4)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
到学校图书馆背诵,必须是全集都背会才能获得成就感,这个激励战线有点长。我们做管理的讲究的是即时激励。我在家里的一面墙上挂有奖励表、也有非常美丽的小贴画。奖励表制作很细致,分科目,比如英语、古诗文、数学、钢琴等。还有品德奖励表,也是分维度的,比如整洁、礼貌、耐力、主动。
如果他的古诗文背得特别好,那么,我就给他一个小贴画。如果是他主动要求背的,就在主动上又给一个。如果他在过程中表现得很有耐力和耐心,那么又有一个耐心奖。
这些奖励是有积分的,当积分达到30分时,他就可以支取买一个他喜欢的玩具,也可以积累,买一个更好更大的玩具或者图书。
这样,每天他都能自省、自查。且很快乐。
这个题目叫家长同乐。事实上,与孩子共同学习中,我也体会到了很多快乐,收获很多,看到孩子成长的快乐,在现实中碰到难过的关,也会在这些圣人语句中找到智慧和力量。
(5)善用循环记忆法
如何解决背过后就忘的问题,有两点,背的时候就要非常扎实;其次,要使用循环记忆法。什么是循环记忆法?到网上一搜索答案就出来了。当我们背到第15篇时,我们要复习15-1、15-3、15-7
篇,这里不多说了。只有反复循环记忆才能深刻。我这个方法是从我们前校长的博客里学到的,并且实践了。
三、学而时习之(实践它)
最后,讲一个小故事。这个故事至少说明,我们不仅仅是为学古诗文而背,而是在学习做人做事、对世界万事万物的通透理解,这是根本。学而时习之,学习它也要时刻实践它。
在去图书馆背《子集》时,尘尘很抗拒,我在没征得他同意情况下报的名,而我告诉他时,只有一晚上的时间可以准备,第二天中午就要去背诵。
显然,他没准备好。《为学一首示子侄》他不熟练,且他没有经过这样的考核,很不自信。
那晚,我们把《为学一首示子侄》反复背,他就是常常卡住。这种状态很反常,显然他压力很大,强烈要求我取消。
看到他流泪的样子,我很矛盾,一度想放弃。但是,我知道这样做是坏榜样,至少,我应让他懂得,不放弃的意义。
因此,我非常严厉地告诉他必须去背。他躺在床上哭得很绝望,从没见过孩子这么伤心过。他眼泪汪汪地对我说:“妈妈,我也不知道今天我怎么就是背不下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仍狠心让他背,我告诉他:“你一定行,别被自己吓倒了。”直到晚上他快睡着时,仍听到妈妈在说:“要对自己有信心啊,期待明天吗?明天你就会成为学校一年级同学中第二位的小博士,班级第一名小博士。”
儿子迷迷糊糊地说:“哦,太期待了。妈妈,我能正常睡觉了么?”
听起来好残酷、好可怜。
第二天放学时,我看见他远远地向我伸出胜利的V字型手势,我知道他通过了。他脸上洋溢出的那种胜利感、成就感,足以补偿他前一天晚上的焦虑了。整个回家的路上,他都滔滔不绝地讲话。还问我:“如果我把全世界的诗文都背下来,会怎么样?”
我拉着他的小手说:“哦,那可能奥巴马会接见你!”
“如果我把全世界的书都背下来会怎么样?”
“哦,那外星人会来把你接走,看看你大脑是不是有照相功能!”
他哈哈大笑着,我们天马行空地聊着,又期待着快点和校长合影。
最让他难过的那首《为学一首示子侄》,开篇就问,世上事有难亦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他通过自己的实践明白了这个道理,难的事,做了,才能变得容易,容易的事情,不去做,也会变得很艰难。别被自己吓倒,重要的是去做。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