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2016-10-24 21:15:51)分类: 教学设计 |
《水调歌头》教学设计
育红中学
教材分析:
1、依据课标分析: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2、依据单元目标分析:第三单元以“民俗风情”为主题,要求学生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要求学生欣赏作品优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能诵读诗歌,积累、记诵优美的语句。
3、依据本课特点分析:这首词反映了作者仕途失意,亲人分离,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处世态度终于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全词深沉婉曲,流转自如,以美丽的想象,明睿的哲理,创造出清新高远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4、依据学情分析:学生刚进入初中,对于诗歌,一般只重视背诵,而赏析词句,品味情感是学生的难点。所以需要借助注释,以及互助交流,先疏通文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赏词句,品情感。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自学思考、合作的方式品味词句,赏析词中表达的情感。
2.通过朗读指导和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并背诵这首词。
3.在赏析词句,品味情感的基础上,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 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赏析词句,品味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旷达的胸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准备
查阅《宋词鉴赏》中有关《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赏析,制作本课所需的幻灯片,下载王菲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下载纯音乐《明月几时有》。
教学过程:
一、激活导入(4分钟左右)
播放歌曲《明月几时有》。听完后问学生:这首歌的歌词是谁写的?是苏轼写的一首诗还是词?“水调歌头”是这首词的什么?谁能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苏轼?(一个学生回答不全,就请其他同学再继续补充。)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中秋咏月怀人词《水调歌头》。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歌曲,激起学生上新课的兴趣及热情,同时自然导入作者及新课。
二、整体感知(10分钟左右)
1、读原文(4分钟)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可以请一位同学先读上阕,其他同学仔细地来听朗读,听后评价,看看字音上有没有读错的,节奏上有没有不合适的地方。再举个别句子做训练。
再请一位同学读下阕,方法同上。
2、疏文意(6分钟)
要求:默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句划出来,在小组内交流,等待老师检测。
课堂检测。教师随机请同学解释下列词语——把:
何似:
何事:
请学生齐回答下列句子的意思——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设计意图】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诗歌,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疏通文意。
三、精度探究(20分钟左右)
1、轻声朗读上阕,看看作者有没有产生过回到天上去的想法?你是从哪个句子或关键词中看出的?
【参考答案】有。“我欲乘风归去”一句,或“欲”一词。
2、结合背景,说说作者为什么想逃出人间,回到天上去?
【参考答案】政治失意,与弟弟六七年没见面,内心抑郁不欢。
过渡语:作者幻想超然物外,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最终战胜了消极的念头。
3、最终,作者认为天上好,还是人间好,你又是从哪一句或哪一个关键词语中看出来的?
【参考答案】人间好。“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一词;“弄”一词。
4、轻声朗读下阕,选一句你最欣赏的句子,谈谈欣赏的理由。
【点拨预设】可以从 句子的含义、表达的情感、呈现的画面、体现的胸怀等方面来谈理由。)
回答形式:我欣赏 ......,因为 ......。
示例:我欣赏“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因为这一句不仅表达了作者对弟弟的美好祝愿,也表达了作者对天下所有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的祝愿。
四、针对练习(5分钟左右)
限时背诵。
根据提示动笔填空。
1、词中“
2、词中既写出作者向往天上的生活,同时又充满了矛盾的心理的句子是
3、“
4、既富有人生哲理,又可见作者宽慰自己的句子是:
【设计意图】《水调歌头》是历来公认的中秋咏月词中的绝唱,设置“针对练习.背词句”的环节,力求当堂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1分钟左右)
1、继续背诵并工整默写这首词。
2、继续搜集咏月诗句。
【设计意图】设计第一个作业的目的是巩固背诵;设计第二个作业的目的是将课内与课外衔接起来,同时也扩大了阅读范围。
教学反思
本节教学设计是经过反复实践反复修改,最后成稿的。
成稿后,再次经过课堂检验,有以下优点:第一,借助幻灯片呈现背景、要求、问题、练习等,一目了然,提高效率,激发兴趣。第二,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个主角,学生的思维很积极,学习主动性强。第三,在“疏文意”和“品诗情”环节,运用“餐桌式”教学,(即在课前,将学生分为八组,每组6人。)学生交流合作,互助学习,有时会有预料不到的课堂生成,令人欣喜。
不足之处为:本课的教学设计,要求学生先学后教,教师以学定教。学生自学、交流能会的不教,当学生出现问题解决不了时,教师再去提示、引领、点拨,让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发现更有价值的东西。这样,就要求教师有极其灵活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较好的基本功。另外,“餐桌式”的分组合作,也要做好安排和指导,还可以借势竞争激励,切忌流于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