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浦城大口窑

(2015-12-30 10:52:02)
标签:

历史

文化

分类: 古籍文物
浦城大口窑

欧阳希君

     大口窑作为我省宋元以生产青白瓷为主的一处重要窑场,自1958年发现以来,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引起研究者兴趣。大口窑烧造年代约为南宋晚期至元初期,位于水北街镇黄碧村大口窑自然村,村以窑得名,遗物分布面积约1.5万平方米,堆积厚约1至3米。调查发现窑床2座,为斜坡式龙窑。产品以青白釉为主兼青釉、酱釉及少量褐彩。器型主要有碗、盏、碟、盒、瓶、壶、水注、砚滴、罐、洗、灯、杯、盘、炉、印章及瓷塑狗、猴、鸭等。常见窑具有匣钵、垫饼、垫圈、垫柱、支圈、多级支圈组合匣钵等。装烧方法除一钵一器仰烧和涩圈叠烧外,尚见支圈覆烧与垫圈覆烧法,优点是增加了产量,降低成本,但口沿刮釉后形成“芒口”影响了产品美观与实用。

     青白釉是大口窑主要釉色,产品种类繁多,胎骨细腻,多呈白色,淘洗、陈腐较用工,釉色青绿、青白,部分灰绿、黄白为火候或窑内位置所至,釉色温和,部分有小开片,玻璃相较强。较有特色的是:水注、砚滴,体态娇小,半椭形器身密布珠点,扁圆形器身上半部印缠枝梅花纹,均为平底;印花执壶,有小口,圆球形腹,上饰牡丹纹,下饰卷草纹,无纹处间饰细珠点,有双系盘口,束颈,扁圆腹,上部印卷草纹一周,接胎痕明显,还有直口,短颈、短流,肩饰覆莲一周,以两组3条凸纹竖直分隔,壶身印数朵菊花纹等,均为平底或饼足;瓶,有钫口无纹与钫口印花和花口及圆腹喇叭足(口残)等多种款式,又有大小高矮之分;盒,有子母盖盒,内底有3个不同形状小碟,堆塑3枝团花,缠枝将盒内3件小碟等分,中置伞状器,精巧无比,粉盒较多,题材以莲荷、牡丹、梅花、菊花及缠枝花草为主;碗,有侈口、敞口、敛口之分,多为模印,刻划花较少,纹饰丰富,常见荷花、双鱼、牡丹、梅花等,其中曾命名为“婴戏图”碗,应为“天使图”更贴切,画中人物为女性,可见丰满双乳,身着薄纱,胸佩十字饰物,印花碗多为芒口覆烧,足底满釉,刻划花器多仰烧,足底无釉以垫饼相隔。青白釉产品,作风与景德镇北宋晚期至元初器物有很多相似之处,生产工艺受景德镇窑系影响。

青釉器胎质、造型与青白釉相近,釉层薄,呈青黄、青灰等色,执壶、水注多模印篾编纹,双耳福寿铭印花瓶有元代龙泉窑特征。青釉器产品双耳福寿铭文瓶及执壶、水注等,在造型、纹饰及工艺等技术上则综合了龙泉窑和景德镇窑的诸多优点,而成为自己的特色产品。

     釉下褐彩器,主要为碗、盘、罐、龙虎瓶、长颈瓶及小动物狗、鸭等,纹饰有牡丹、竹叶及点彩,直接用笔蘸釉绘于胎坯,施青釉后入窑烧成,胎质同于青釉。釉下褐彩发现不多,与我省渔村窑、磁灶窑、石坑窑、赤土窑、竹树山窑同类产品有共同之处,仅吸收了磁州窑、吉州窑、景德镇窑等名窑的部分工艺技术,故产量少,构不成主流。

     酱釉器,有各式水注、砚滴,如盘口(多有双系)、直口等,小巧精致的砚滴仅在顶部开一小圆孔,还有盖罐、篾编纹罐、朴满、长颈盘口瓶等,绝大多数为印花,纹饰有花卉纹、云纹、水波纹、篾编纹等,尚见酱釉碗、盘、罐素面无纹,为数不多。酱釉器也是该窑特色产品之一,可归于建窑系,但与建窑产品纹饰(兔毫)、釉色、胎质特征明显不同,仅有碗碟造型上与建盏的束口、敛口碗稍似,而“白覆轮”碗、印花水注、执壶等建窑不见。大口窑青白釉、青釉和酱釉共存,这种情况下,使“仿建”产品在工艺、质量、产量上都受到本窑场的客观条件制约。从釉色看,大口窑与茶阳窑酱釉器色质较相似,虽归类于黑釉,但完全不同于建盏南宋鼎盛期的釉色,且酱釉印花类长颈瓶、执壶、水注等建窑根本不生产。故推测大口窑的酱釉器工艺技术不是直接来源于建窑,而是间接来源于其它建窑系窑场的施釉工艺,又结合了景德镇窑、龙泉窑等窑系的其它工艺,如印花、造型等,最终成为具有自己个性特征的特色产品。

     一些刊物上常将大口窑的特色产品——酱釉篾编纹印花罐、壶等误判为吉州窑,另文详解。

     对于大口窑这个闽北重要外销瓷窑场,以往多从青瓷、青白瓷角度出发,酱釉及酱下褐彩研究不够深入,虽偶见文章,但多无新意,希望更多研究者不要陈陈相因,辗转摘录,应从本质上认识、分辨它,揭示出它们真正的历史、艺术价值。

附大口窑标本,为笔者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