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抒情方式之: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

(2014-10-27 16:26:29)
标签:

文化

抒情方式之: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
一、 直抒胸臆,即直接抒发感情。
如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英雄末日,壮怀激烈,一代悲剧跃然纸上。虽无景语,但垓下四面楚歌之困境是可以因情想见的。
二、借景抒怀
借景抒情之作,颇有代表性的要数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在这幅画里面,主体根本没有出现,诗人似乎纯客观地描绘了寒江独钓之景。其实不然,只要细心揣摩体味,就会感到一股处于孤寂而又不安于孤寂的谪居之情沁人心脾。这里,主体所载之情化入景物之中,诗人的形象隐在景物的后面。
借景抒情作品的特点,就是没有明显的表情之语——情语。如:曹操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短歌行》)诗人没有直抒胸臆,但号称“一世之雄”(苏轼《前赤壁赋》语)的曹操的伟大政治抱负却溢于辞表。正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司空图《诗品》)在这里,景以情观,景由情择,景为情化,正如王国维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三、情景交融
在形象思维中,主体同客体有时是交互作用的。艺术心理学称主体作用于客体为感情之“外射”,而客体反作用于主体为感情的“内模仿”。(朱光潜《文艺心理学》)这种交互作用的极致,则是物我同一。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
例如:殿前欢•梅花(散曲•小令)
                     元代   景元启   
月如牙①,早庭前疏影印窗纱②。逃禅老笔应难画③,别样清佳。据胡床再看咱④,山妻骂:“为甚情牵挂?”“大都来梅花是我⑤,我是梅花。”
【注释】
①月如牙:指新月。
②早:已经是。疏影:指梅花在月光照射下的投影。
③逃禅老笔:一说指南宋画家杨无咎,号“逃禅老人”,以善画梅著称,时常对家中老梅写生。一说指北宋僧人华光长老(名仲仁,因住衡州华光山而称华光长老),擅画梅,常在月夜,就窗间梅花疏影用水墨晕写,称墨梅,传有《华光梅谱》。
④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是古时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从附图中可见,马扎功能类似小板凳,但人所坐的面非木板,而是可卷折的布或类似物,两边腿可合起来。
⑤看咱:即“看啊”。咱:语助词。
⑥大都来:只不过。
⑦梅花是我,我是梅花:意为作者在画梅的艺术构思中,不觉已成了梅花的化身。
【译文】
在新芽般一弯明月映照下,疏落的梅影映满庭院的窗纱。即使用我修禅人的老练笔墨,也难以画出这别一样清新佳美的图画。不由得坐在胡床上痴神地看得连眼也不眨。惹得妻子骂我有了邪心,为什么情事牵挂。我告诉妻子,只不过是迷上了梅花,大概那梅花就是我,我就是那月下的梅花。【作品鉴赏】
梅花,是历代诗人吟咏的题材。此曲咏梅,有其独特之处。首两句写梅花的形象,但不直赋其形,而只描画其影。月牙儿是一弯新月,光色朦胧;疏淡的梅花枝印在窗妙上,隔窗看去,越发如痕如梦,呈现出清逸的神韵。“山妻骂,为甚情牵挂”一句,是神来之笔,作者以老婆的嗔怪,侧写自已如痴如醉般专注地赏识梅花。“骂”字显出老婆的醋意,境界全出,使人发噱。末两句“梅花是我,我是梅花”的疑问,既表明雅赏梅花进入物我两忘的化境,也表明在看梅的过程中,对人的生活有所体悟。庄子曾有梦蝶之说,梦醒后不知蝴蝶是庄周,抑或者庄周是蝴蝶,从中悟出人世的虚幻。此曲巧用其意,但思想是积极的。作者说自己与梅花浑成一体,无法分辨,蕴含着以梅花高尚纯洁的品格自喻的用意。此曲前段用语典雅,后段用语通俗,在描绘中渗和着哲理,这在散曲中别开生面。
四、练习
春江晚景  
唐代   张九龄
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征路那逢此,春心益渺然。
兴来只自得,佳气莫能传。 薄暮津亭下,余花满客船。
注释译文

①秀发,枝叶繁茂,花朵盛开。
②相鲜,(落霞与夕阳)景色鲜丽,相互辉映。
③“征路”二句:行途中不意逢此佳景,更教我情兴幽远。
④那,同“哪。
 ⑤春心,指春景引发的意兴。
⑥渺,一作“眇”。渺然,幽远貌。
⑦“兴来”二句:言此中佳趣只可心会,却难用言语表达。
⑧只自.副词。犹言独自。自,词缀,无义。
⑨佳处,一作“佳气”。
 ⑩薄暮,黄昏时分。津亭,渡口边的驿亭。
(11)飘落的花瓣伴着晚霞洒满渡口的客船。
练习题:
14.与诗歌题目中“江”字直接照应的词语有“江林”“    ”和“客船”。(1分)
15.对本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本诗用典与写实相结合,含蓄而又自然。
    B.本诗以咏物为题材,脉络清晰而且顺畅。
    C.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要求。
    D.全诗的语言清新淡雅,又不失朴实之风。
16.从情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前两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情感的。(4分)
参考答案:
 14.津亭
15.D
16.①本诗首联借景抒情。作者描绘了树木繁茂、落霞与夕阳交相辉映的春江晚景,色彩艳丽,含蓄地传达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②颔联则直接抒情。作者在征途上见到美景,喜出望外,惊喜之情顿生,自觉春思悠远。
③两联或借景抒情,或直抒胸臆,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