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油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2022-03-30 11:20:16)
标签:
高考加油站高考语文培优高考语文辅导山东高考江苏高考 |
【教学目标】
1.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与解题技巧;
2.能够灵活运用。
一、非连续性文本解读
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材料,2015年首次出现于北京高考卷,2017年进入课标全国卷实用类文本阅读板块,逐渐替换沿用多年的人物传记。
它以某个对象或话题为核心,综合运用文字、图表等多种类型的材料,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中心对象或话题予以表现。
非连续性文本类型多样,主要有以下两种:
类型一·文字材料
多为新闻、报告、调查、综述等叙述说明类的文章,也有新闻评论等叙议结合的文章,因此要以理清事实、把握观点作为阅读的重点。
具体而言,可用边读边圈点勾画的方式梳理材料:
(1)标出材料所述的对象及特征;
(2)把握叙述评论的不同角度;
(3)通过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梳理叙述说明的层次,并借助文中关键词把握层意;
(4)标出能表现材料层次的词语或句子,以帮助理解段落内部的具体语意要点或段落之间的内在关系;
(5)画出评论的语句,弄清观点与材料的对应关系;
(6)注意不同材料之间是否有内在关系。
类型二·图表材料
多为表格、柱状图、曲线图、饼状图等,阅读时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把握图表所表现的对象,即图表是关于什么的数据。图表的图例、图表的标题、图表下面的注释,对于所表现的对象都会有所说明,细心阅读即可把握;
(2)分清图表中的各个要素,如比较的对象、角度、项目类别、各种数据等,以精确把握图表的具体内容;
(3)观察数据的变化,把握其上升、下降、波浪起伏等特点;
(4)注意数字与对象的对应关系,以准确把握图表反映的信息。
二、非连续性文本的常设命题点
2018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题型转变为2个单选+1个简答,新《考试大纲》调整了关于文体说明的顺序,由“传记、新闻、报告、科普”调整为“新闻、传记、报告、科普”,重视文本内容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且新《考试大纲》增加了“理解”这一层级,增加了理解重要概念和句子的考点,应引起考生格外重视。
根据考纲的变化,我们不难推断多类型材料组合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是未来的重要考试方向。其中,选择题重在考查内容的概括与文意的理解,简答题重在考查信息的筛选概括。
1.概括复杂信息。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范围上设置干扰,故意将阅读材料中对部分事物情况的判断表述为对与其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所有事物情况的判断。
【有效阅读信息】
材料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摘编自《垃圾变资源!这不是魔法,而是垃圾分类》)
【试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
【教师】题干显示区间为第一二两则材料。所谓必要性,是必须这样做;所谓紧迫性,是必须赶快去做。我们先看第一则材料,是否如选项所述“材料一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
第一段——
第一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生活垃圾的总量不断变大,部分城市垃圾堆在外面,对环境造成污染。】
第二句: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填埋焚烧带来的危害,从城市漫延到农村。】
第一段可以得出,垃圾给城乡居民带来了巨大危害,进行垃圾分类十分必要,且形式紧迫。
第二段——
第一句: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
【垃圾分类的好处或者说进行垃圾分类的作用。正面体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第二句: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我国未进行垃圾分类造成的损失。反面体现垃圾分类的必要性。】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第三句、第四句:我国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工作难以有效推进。】
第二段可以从正反两面得出结论,垃圾分类非要必要,且十分紧迫。
最后再看图,图的标题为“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与实践情况”。
综上所述,材料一的文字材料和图表信息,如选项所述“揭示了垃圾分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并对民众的认知与实践情况作了统计”。
同理,带学生分析材料二即可。
2.合并不同信息。
命题人将文本中不同地方的信息提取出来,糅合在一个选项里,并在不同的信息之间建立一定的内在联系。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在语境中理解原文语句的意思,特别要弄清每个语意要素各自所处的语境、各自陈述的对象,不同语意要素之间是否有某种内在联系。
【有效阅读信息】
材料一:
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纪录》)
【试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教师】A选项有两个语意要点“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和“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且二者之间是目的关系。第一个语意要点对应材料一的第三句“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第二个语意要点对应材料一的第四句“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通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根据句意,“主题化、系列化”是央视开播以来就已经采用的,并非“以期将来呈现”的方式。选项两个语义要素违背了材料原意,变已然为未然,导致错误。
3.理解疑难句子
阅读材料中常常有一些难懂的句子,会成为命题的热点。解答这类试题,应准确把握选项的意思,特别注意选项的语意要素之间是否有某种内在关系。
4.图表转换文字
材料中有柱状图、饼状图、曲线图、表格等图表,选项是对图表内容的具体叙述,将图表转化成了文字。解答这类试题,读图时,要注意图表标题和注释,把握核心内容和关键概念的意思;注意各种信息与数字的对应关系,弄清各具体数据反映的是什么对象的情况;仔细观察数据的变化情况,准确把握其上升、下降、波动等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