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才培养: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西北师大法学院优秀本科生科研成果交流会总结

标签:
实践学习交流 |
分类: 实践 |
西北师范大学法学院开放周系列活动活动之:“法律人才培养: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于2016年4月15日14点30分在西北师范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二楼报告厅进行,法学院杜睿哲院长、张喜爱书记、牛绿花教授、柴晓宇老师、张久相老师、张继文老师、蔡芳老师、曹明老师等多名老师及学院部分本科生、研究生参加了交流会。
在王勇教授的主持下,2013级法学2班王永刚和仲鑫两位同学先后分别作了题为《“水到渠成”的信息经济学内涵》与《“危险的擦边球”——排洪沟作为商业街》的本科生优秀科研成果的报告与交流。
王永刚
西北师大法学院两位本科同学田野调查报告主持人王勇教授致词:
永刚和仲鑫同学今天要讲的其实是同一个故事,就是“水与法”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都是水。但是,故事发生的空间地理背景却很不相同。
一个是河西走廊沙漠戈壁绿洲地带;另一个是兰州市区即黄土丘陵河谷地带,就是我们现在脚下的这片土地。这两个地方的地表地质结构不同,因此,相关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考量也应有所不同。
中文的“法”字,最关键的一个偏旁就是“水”。这里大有深意,许慎说文解字中对法的解释,可能是最为肤浅的一种解释。
好了。下面就请两位汇报他们的田野观察心得。首先有请永刚同学。~
王永刚同学从“水到渠成”背后所隐含的信息经济学原理入手,分析得出制度在产生和变迁过程中,知识与信息的收集与整合的边际成本会影响制度的效能,由此进行思考和论述。
“水到渠成中的水流,在其所处的环境中充当了知识与信息的收集与整合的载体,在完成了各自最佳路径选择的同时,也完成了最初的经验性的信息知识的收集,可以说是“一举两得”。由于是行动的副产品,知识是“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的结果,因而成了“捡到的知识”。在信息经济学上,信息产品是一种很特殊的“经验产品”:一方面,信息产品本身往往就是世界的经验产品;另一方面,信息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经验产品,其价格高昂,专业性、技术性比较强,一般社会公众很难直接辨别真伪与价值大小。同理,好制度均是最优成本约束条件下试错的副产品。制度在产生和变迁过程中,知识与信息的收集与整合的边际成本会影响制度的效能;能够使制度选择的信息成本最小化而效能最大化的制度变革方案才是最优策略。
新制度的选择意味着利益团体的变动与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要在新的条件下寻求博弈的最优解,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为达成博弈均衡和利益交集,双方或多方的信息搜寻的成本使得“完全信息”本身就意味着付出代价,人们仍然按照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来确定所需要的“有效率的信息完全程度”。这道理中的要点,就蕴藏在“水到渠成+因势利导”这个历史经验之中。”
仲鑫同学从兰州市金牛街的建设与商业开发切入,通过分析法律在经济效益和公共安全两个法益之间的价值平衡问题及其连锁示范效应,阐发了自己的观点与学术体验。
“工程的擦边球能否从法律旁过去,主要看它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大小,蛋糕很大时,权力、资本、市民都会从中分得相应的数量,如果蛋糕很小,那么工程产生的经济效益就会被资本和权力瓜分干净,剩下的全部安全风险,几乎全部由市民承担,这是极不公平的,法律要平衡各方的利益,就必须阻止低边际收益的工程开展。那么在这种算法下,金牛街计划的边际收益是否高到足以打法律的擦边球的程度?其实并不高,如果遇到特大泥石流灾害,造成的损失不但可能会使这个斥资仅5亿元的工程项目所带来的收益受到极大的削减,而且,更会为周围社群带来灾难。所以金牛街计划的立项通过,是一个危险的法律擦边球。这个擦边球危险不仅仅是它本身带来的风险损失,更严重的后果在于,它创设的这种把排洪沟改造成商业街的治理模式,暂时成功的解决了排洪沟的治理问题,造成一个治理成功的假象,形成了一个错误的治理模式示范,这个示范,如果被兰州市广泛采用,那么将会产生庞大的连锁示范效应,有可能从根本上动摇兰州市城市排洪实施的安全基础。”
随后出席参加的老师与同学们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交流,并就进行相关科研活动为同学们提出了建议。
会后,王勇教授为两位同学的优秀科研成果汇报作出了小结:
法律的要旨其实不在于追求更好,而在于避免最坏结果,防范最大风险。仲鑫同学的这个田野调查事关兰州城区的泄洪安全问题,非常重大,我们要阻止类似金牛街这样的项目在兰州市推广!
(仲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