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告白》的简单分析【审美心理学课讲稿】
(2014-05-24 16:40:56)
标签:
文化 |
我是先看了原著,才看这部电影的。就这部作品而言,个人以为,电影比小说更能触动人的心灵。电影忠实原著,有一点改动就是,原著的第三个告白者是直树的姐姐而电影里则是他的母亲。
一、对电影本身的感觉
我表示更喜欢电影而不是小说很大一个原因是这部电影的画面带给我一种心灵的震撼。该影片画面充斥着压抑沉闷的低调冷色,弥漫着令人发指的绝望和复仇,如果有看过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的同学应该会将二者联系在一起,因为二者有着类似的影像,基调阴暗、冷酷、压抑,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常常是阴霾灰暗的,即使偶尔透出一点薄弱的光线,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电影也充斥着很多暴力画面,在感官风暴席卷电影的今天,暴力美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视域之中。上次发展心理学小组展示的时候第一组放了一段暴力影片,关于阿炮的故事,但是,同样表现了一种暴力,《告白》却将暴力作为审美客体,削减了暴力过程中的血腥味、残酷性,不厌其烦地使用慢镜头、细微物件给人感觉每一秒都变得及其漫长煎熬,一种隐形的恐惧从银幕上弥漫袭来,同时使片子上升到一种诗意化甚至悲壮化。这种静态暴力美学的画面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以诗意的画面来渲染暴力,对画面细节精准的捕捉,让暴力乃至死亡都显得唯美,甚至是杀人时的血珠飞溅,都不至于让人感觉恐惧和恶心。比如下村直树的妈妈被直树挥刀砍死的镜头就很有代表性,慢镜头与特写的结合将鲜血的轨迹都缓缓表现出来。【视频1】
二、简单的精神分析
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式、人格心理诸因素中,过去的经验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弗洛伊德认为:“一切都存在着因果关系,都可以通过分析人的精神活动,找出隐藏在那些活动背后而起决定性作用的终极因素。”阿德勒也说过童年的经历不可回避。我运用“俄狄浦斯情结”、“潜意识”、“梦”等相关理论对电影中的几个人物进行了表面分析。由于我没有读过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只是前几天因为这部电影看了一下荣格有关潜意识和梦的文章,所以分析很粗浅,不足之处请老师同学批评指正。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目标,小男孩选择母亲为自己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幼儿作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出自“性本能”,一般情况下,母亲比较偏爱儿子。儿子渴望得到母亲的亲吻、抚摸和关爱,被爱的需求是否能够被不断满足决定了他是否拥有正常的人格。渡边从小不受母亲的重视,童年得不到母爱,缺少母爱的滋润,而他在这个阶段又对母亲带有强烈的崇拜和迷恋,即便母亲经常动手打他,他仍然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让母亲生气,是自己的出生断送了母亲灿烂的未来。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渡边对童年回忆是通过一面反光镜展现的,镜中的人和景都是变了形的,就是对渡边扭曲心理的反映。顺便插一句,整个影片有很多镜头都是用凸面镜展现的,这些正是人物扭曲的心理。强烈的“恋母情结”最终迫使他做出更为极端的事情,他要像杀人的露娜希一样,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杀人,然后占领所有媒体版面,以此获得母亲的关注。渡边就这样一直在“俄狄浦斯”的缠绕下,迷失了自我,成为罪恶的源头。而当美月戳透他的这种心理之后,他的防线立刻就崩溃了,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片段。【视频3】
人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潜意识的冲动是梦的创造者,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尽管过去经验的动机可能被当事者遗忘,但它在潜意识中仍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并对人以后的生活发生影响。影片《告白》立足于人性,从一场凶杀案的每一个经历者出发,揭示了一种群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人格的缺失、群体性的无意识行为,这种关系和行为扭曲而残忍。荣格说:“梦打开了一个生存和死亡的新而可怕的局面”,《告白》中每一个人的梦似乎都打开了这样的局面:年轻的女老师布置了一个残酷的复仇计划为无辜的女儿复仇;渡边杀害了与自己无冤无仇的老师女儿,而后遭到森口的报复并在其制造的噩梦中几近崩溃;直树原本就胆小懦弱,杀人之后的罪恶感成了纠缠他的梦魇,最终在绝望中亲手杀死了深爱自己的母亲;美月从头到尾都活在阴暗无比的梦中,后来自认为找到了可以倾吐真心的知己,将自己的内心完全暴露在渡边面前,也顺理成章的走入了渡边的内心世界,但是,她却触碰到了渡边最敏感的心理防线,最后惨死于渡边手下。影片深刻地揭示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挖掘出了人物最深层的阴暗面。荣格《“阴暗面”的具体化》中指出:“影子不仅包含省略,还经常在冲动和不慎的行为中暴露出来,在人没来得及思考之前,邪恶的意见就会冒出来策划阴谋,造成错误的决定,因而他所面对的后果绝非他的原意。”原本是一群青春烂漫的孩子,却把生命当成儿戏;原本慈爱温柔的老师,却费尽心机报复学生,一切都是潜意识在作祟,深层的精神动力是一切罪恶的源头。“谁也无法肯定,当黑暗的意象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似乎期待什么的时候,它们到底是我们影子部分的人格化,还是就是我们“自己”,或者同时是两者的人格化。要预测我们的黑暗伙伴究竟是象征一个我们应该克服的缺点,还是象征一个我们应该接受的有意义的生活,这确实是我们在个性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这句话不是我说的,我说不出这种高端深刻的话,是荣格说的。
但是,我也有自己的话可以讲,就是电影毕竟只是一种表达,其实也不必再深层地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没有答案的心理世界,我们在感受电影带给我们的体验与审美时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不会因为电影的压抑造成了我们生活的压抑。
电影《告白》的审美学分析
摘
关键词:告白;电影赏析;精神分析;
一
二、对电影本身的感觉
该片以不露声色的残酷与血腥、直指人心的大段内心独白与凌厉独行的影像风格而著称,反映了当下日本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和潜伏的大量日本的青少年犯罪社会问题。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使其成为了日本电影当中不可忽略的新作之一。影片画面充斥着压抑沉闷的低调冷色,弥漫着令人发指的绝望和复仇,同岩井俊二《关于莉莉周的一切》有着类似的影像,基调阴暗、冷酷、压抑,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常常是阴霾灰暗的,即使偶尔透出一点薄弱的光线,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给人一种窒息的压迫感。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部电影也算得上是一部暴力影片,但是我从中也提取到到一种暴力所带来的美感,在感官风暴席卷电影的今天,暴力美学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视觉之中。《告白》却将暴力作为审美客体,削减了暴力过程中的血腥味、残酷性,不厌其烦地使用慢镜头、细微物件给人感觉每一秒都变得及其漫长煎熬,一种潜伏的恐惧从银幕上弥漫袭来,同时使片子上升到一种诗意化甚至悲壮化。这种静态暴力美学的画面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以诗意的画面来渲染暴力,对画面细节精准的捕捉,让暴力乃至死亡都显得唯美,甚至是杀人时的血珠飞溅,都不至于让人感觉恐惧和恶心。比如下村直树挥刀砍死妈妈的片段,慢镜头与特写的结合将鲜血的轨迹都缓缓表现了出来。
三、对人物的精神分析
当代西方精神分析学派认为,在影响人们生活的方式、人格心理诸因素中,过去的经验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弗洛伊德认为:“一切都存在着因果关系,都可以通过分析人的精神活动,找出隐藏在那些活动背后而起决定性作用的终极因素。”本文运用“俄狄浦斯情结”、“潜意识”、“梦”等弗洛伊德和荣格相关理论对电影中的几个人物进行了表面分析。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在性发展对象选择时期,开始向外界寻求目标,小男孩选择母亲为自己的对象,这就是所谓的“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幼儿作出这样的选择一方面是出自“性本能”,一般情况下,母亲比较偏爱儿子。儿子渴望得到母亲的亲吻、抚摸和关爱,被爱的需求是否能够被不断满足决定了他是否拥有正常的人格。渡边从小不受母亲的重视,童年得不到母爱,缺少母爱的滋润,而他在这个阶段又对母亲带有强烈的崇拜和迷恋,即便母亲经常动手打他,他仍然认为是自己的错误让母亲生气,是自己的出生断送了母亲灿烂的未来。影片中有一个细节,渡边对童年回忆是通过一面反光镜展现的,镜中的人和景都是变了形的,就是对渡边扭曲心理的反映。而整个影片有很多镜头都是用凸面镜展现的,这些正是人物扭曲的心理。强烈的“恋母情结”最终迫使他做出更为极端的事情,他要像杀人的露娜希一样,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去杀人,然后占领所有媒体版面,以此获得母亲的关注。渡边就这样一直在“俄狄浦斯”的缠绕下,迷失了自我,成为罪恶的源头。而当美月戳透他的这种心理之后,他的防线立刻就崩溃了。
人的心理是复杂多变的,潜意识的冲动是梦的创造者,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式。尽管过去经验的动机可能被当事者遗忘,但它在潜意识中仍占据着首要的位置,并对人以后的生活发生影响。影片《告白》立足于人性,从一场凶杀案的每一个经历者出发,揭示了一种群体与个人的相互关系,人格的缺失、群体性的无意识行为,这种关系和行为扭曲而残忍。荣格说:“梦打开了一个生存和死亡的新而可怕的局面”,《告白》中每一个人的梦似乎都打开了这样的局面:年轻的女老师布置了一个残酷的复仇计划为无辜的女儿复仇;渡边杀害了与自己无冤无仇的老师女儿,而后遭到森口的报复并在其制造的噩梦中几近崩溃;直树原本就胆小懦弱,杀人之后的罪恶感成了纠缠他的梦魇,最终在绝望中亲手杀死了深爱自己的母亲;美月从头到尾都活在阴暗无比的梦中,后来自认为找到了可以倾吐真心的知己,将自己的内心完全暴露在渡边面前,也顺理成章的走入了渡边的内心世界,但是,她却触碰到了渡边最敏感的心理防线,最后惨死于渡边手下。
影片深刻地揭示了每一个人物的心理,挖掘人物最深层的阴暗面。荣格《“阴暗面”的具体化》中指出:“影子不仅包含省略,还经常在冲动和不慎的行为中暴露出来,在人没来得及思考之前,邪恶的意见就会冒出来策划阴谋,造成错误的决定,因而他所面对的后果绝非他的原意。”原本是一群青春烂漫的孩子,却把生命当成儿戏;原本慈爱温柔的老师,却费尽心机报复学生,一切都是潜意识在作祟,深层的精神动力是一切罪恶的源头。“谁也无法肯定,当黑暗的意象出现在我们的梦中,似乎期待什么的时候,它们到底是我们影子部分的人格化,还是就是我们“自己”,或者同时是两者的人格化。要预测我们的黑暗伙伴究竟是象征一个我们应该克服的缺点,还是象征一个我们应该接受的有意义的生活,这确实是我们在个性化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的困难。”剧中人物的心理世界符合了荣格的这种精神分析。
但是,弗洛伊德也曾经郑重声明过:“一个人永远无法确定地说他已经将整个梦完全地解释出来了。”电影毕竟只是一种表达,其实也不必再深层地挖掘其背后隐藏的没有答案的心理世界,我们在感受电影带给我们的体验与审美时本身就是一种快乐,而不会因为电影的压抑造成了我们生活的压抑。
[参考文献]
[1]凑佳苗.告白[M].丁世佳,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10.
[2]荣格.潜意识与生存[M].高适,译.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3]袁志忠.电影赏析过程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0(13).
[4]赵立.浅论中岛哲也电影追求及其电影《告白》[J].青年文学家,2011(02).
[5]陈辉.电影《告白》的几个主题解读[J].电影文学,2011(14).
[6]史敏.电影《告白》的精神分析解读[J].戏剧之家,2014(01).
[7]李倩.精神分析学视域下的电影《告白》[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