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膏方:提高膏方疗效八步走-中

标签:
株洲膏方株洲神农膏方湖南膏方湖南神农膏方 |
分类: 养生保健 |
精选药 适口感
在辨证施膏,正确确立主方之后,要合理选用药材。膏方旨在调养防复、缓图起效,与治病救危、务求速效有别,且需较长时间服用。因此,口感必须宜人,否则难以推广久服。选药组方时必须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用膏方不要和“治病救危”划等号。在制作膏方时要充分考虑口感,不能把膏方用药等同于“治病救危”,而让患者无法下咽。例如慎选苦、涩、腥等怪味药物,如黄连、黄芩、黄柏、五灵脂等;一些矿石类药物如代赭石、龙骨、牡蛎等都要尽量避免使用。
二是适选基质。传统膏方的收膏多采用胶类、糖类、酒类等作为基质和矫味剂,正确地选用基质无论是对调养保健、治病防复,还是对便于加工保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阿胶、龟板胶、鳖甲胶、黄明胶等胶类物质不仅能掩盖药物中的苦味,使膏滋便于服用,而且还可使膏体稠厚,使膏滋在冬季或适宜的温度环境下稳定性好,不易变质。对于糖尿病患者,可适量添加一些低热量的甜味剂,如甜菊糖、木糖醇、元贞糖等。甜味剂不仅改善膏滋口感,而且不影响血糖水平。酒类用于浸泡阿胶等动物类药胶。酒性大热,味甘、辛,不仅具有活血通络、散寒、矫味矫臭、引导药势的功效,而且又是良好的有机溶媒。
精工艺 细制作
确立主方、选好药材之后,将要进行膏方的制作。膏方制作的工艺已经流传千年,工序繁复,要求严格,否则难达到“滴水成珠”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膏方补不补在医生,灵不灵在制作。如果工艺不精、制作欠细,必将直接影响到膏方的品质,进而降低膏方的疗效。因此在制作膏方时应严格遵照以下工艺,做到循序渐进。
依料分类,确定工艺
根据医生的处方,精选道地药材,按饮片、细料药、胶、糖、辅料的不同逐一分类,严格根据各物料的不同分类处理,制定加工提取工艺,严格操作以确保药效利用度的最大化。如人参、海马、海龙、鹿茸片等珍贵细料药须单用小锅另煎3次,最后压榨取汁,合并煎汁、过滤,适当浓缩,待收膏时再直接兑入浓缩的药液中。
充分浸泡,选好煮器
为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并保护药效成分不被破坏,对此环节工艺有严格要求:对中药饮片要用清水浸泡24小时;煎煮的容器采用铜质特制的圆底敞口锅,这是因为铜质锅传热快,水分易于蒸发,且所煎煮、熬炼药中的有效成分不易与铜质锅发生化学反应;对药料严格“三煎”,以保证药物有效成分的充分析出,并将所得药汁混合一处,静置后再沉淀过滤。
充分煎煮,保证药效
先用武火煎,煎到沸腾,再改用文火,一边煎一边搅拌去除表面泡沫。煮3~6小时,滤出药液,药渣加冷水再煎。这样反复3次,合并药液。一定要确保煎满“三汁”。煎“三汁”的目的:第一汁是为了让药材充分浸泡,第二汁是为了把药材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来,第三汁是为了让药材有效成分彻底析出。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
滴水成珠,浓缩收膏
煎完“三汁”后,静置沉淀,彻底析出有效成分,再用100目筛过滤3次,尽量减少药液中的杂质。煎出的药液放到文火上煎煮蒸发浓缩,使它逐渐形成稠膏状。最好用密闭煎药浓缩机提取浓缩,以减少有效成分挥发。如果用人参、冬虫夏草等贵重药物,要另外研成细粉或用文火熬成浓汁,在收膏时调入。必须掌握收膏的最佳火候,有两个直观的判断依据:“滴水成珠”:拿筷子沾些膏胶,滴入冷水中,不分散溶化,在水中仍保持圆珠状;“翻云头”:正在加热的膏体呈“蜂窝状”的沸腾状态。
膏方的全部制作过程涉及浸泡、煎煮、浓缩、收膏等工序。“膏滋药”应作为特殊的“药品”对待,其制作必须由有相关资质的中药师操作,在符合有关生产、加工要求和条件,且能开展质控的医疗机构进行依法熬制。至少应该在有制剂许可证的机构并有监控和良好机制的单位进行配制、加工,以确保膏滋药的质量、有效药物成分的确切含量。在加工膏滋药时要尽可能改良和推广使用科学、安全、卫生、方便的包装设备与容器。
开路药 调胃肠
膏方制作好之后,要想取得好的效果,充分消化吸收是关键。对于脾功能不好的人,服用膏方前需要先服用运脾健胃的“开路药”,如一些经典处方六君子汤、平胃散、保和丸等,也可以先进行试探性调补,观察其服药后的反应。而对于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可以直接服用膏方,做到因人适时进补。开路药主要有以下作用:调理好胃肠,利于膏方的消化吸收;通过试探性的调补,观察服药后的反应,为医生开好最后调补对路的膏方作好准备。否则,脾胃功能差,盲目服膏,腻胃碍脾,影响疗效。
精工艺 细制作
开路药 调胃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