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如何补阳养生?5个习惯伤阳,4个方法补阳
(2018-12-12 09:34:02)
标签:
冬季养生补阳养阳株洲养生株洲中医 |
分类: 养生保健 |
在几千年的中医文化中,阴是指人的身体,阳是指人体具有的能量。人的一生就是一个阳气衰减的过程。
人之生长壮老,皆由阳气为之主:精血津液之生成,皆由阳气为之化。“阳强则寿,阳衰则夭”,所以,阳气决定生长。
为什么阳气会不足
中医里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就是指人体有抵御外邪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阳气。那阳气不足是因为什么原因?
1、熬夜伤阳
在中医看来,晚上十一点前要进入睡眠。因为这个时候阴气盛到极点,这是阴阳交接班的时间,又是一点阳气生发的时候,只有在睡眠中才能顺利进行。
2、穿少伤阳
短裙、露脐装、露背装……够性感,也够冻人。而且露的这几个部位,偏偏是最怕受寒的。肩关节、膝关节、颈背和腰腹这都是人体薄弱之地,最受不得沾风寒受凉。
3、懒惰伤阳
动为阳,静为阴,生命在于运动,只有常运动,气血才能不淤不堵。而现代人最缺的就是这个,在家歇着,出门坐车,上班一坐坐一天,总不动,气血运行就弱,体力就会下降,内脏功能减弱,则寒从内生。
4、滥吃伤阳
很多人偏爱冷食,夏天甚至冬天都爱偏冷的食物,长期吃着吃着,内寒就吃出来了。
阳气不足,易患5种小病痛
1、手脚冰凉
阳虚则生外寒,阳虚的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手脚冰凉。天一冷,手脚就像冰块一样,睡一晚都捂不热,只有泡脚后马上睡觉才能暖和起来。这是因为四肢末端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血液循环差。虚得越厉害,手脚的温度就越低,症状严重的人,膝盖以下、胳膊肘以下都是凉的。
2、怕寒怕冷又怕风
阳气足则机体功能状态就饱满,阳气虚者化生的热量也不够、抵御外寒的能力也差。这种怕风怕冷是长期的,不是暂时的,穿衣服总比别人多,耐热不耐寒,常年体温偏低。头怕风吹、后背怕凉。
3、频繁地感冒咳嗽
阳气足得人就算病了,症状看起来很严重,但来的快去得也快;而阳虚的人反而症状轻微,痊愈得慢。因为疾病症状是阳气与外邪斗争的表现,阳气充足则“战况激烈”;阳气不足虽“战况缓和”,但邪气反而直接入侵身体深处、缠绵反复,自然就好得慢。
4、胃寒胃痛腹泻
有些人特别容易感觉胃部发冷,一受凉或吃些寒凉的就肚子痛、拉肚子,平时大便也经常不成形。这都是阳虚、脾阳不足引起的。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是五脏的后勤部,如果脾阳不足,运化能力差,脾胃之气不能持续的供养五脏,最后阳气就会越来越虚。
5、夜尿多,睡眠差
有的人没老,但晚上没喝多少水,上床睡觉之前也上厕所了,但睡到半夜还是要起夜,甚至要起来好几次,第二天早上起来昏昏沉沉,白天没精神。这是肾阳虚的典型表现,身体里的水不能被运化利用,很快就变成废水排出去了,喝点水就跑厕所,小便也是清长。
如何驱寒补阳
1、多运动,动则生阳
拉筋、慢跑都属于慢运动,可以让全身的经络、气血、骨骼、肌肉动起来,有助于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所以老少均可。但是运动不能过量,过量则消耗阳气。
2、早入睡,补充阳气
《黄帝内经》说:"阳气尽则卧"。要保持精力旺盛,首要条件就是生活要有规律。最好在晚上11点之前入睡,要学会顺应大自然昼夜的阴阳变化,如果继续熬夜,就会耗损人体的阳气,第二天人就会显得疲惫。
3、穿衣饮食“暖”,不伤阳
在生活中,我们要改变我们一些伤阳气的生活习惯,穿衣要暖,平常多喝热水、特别是手脚冰冷宫寒现象的女性,平常可多喝红糖姜茶,祛湿驱寒。
4、常暖背,能生阳
人的后背属阳,主一身阳气的督脉从后背的正中通过,足太阳膀胱经从督脉的两侧通过。因此,如果让后背温暖起来,一身的阳气就会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