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儿科专家谢静副教授:孩子多汗也是病?中医中这叫汗证!

标签:
株洲儿科谢静株洲小儿多汗株洲小儿汗证小儿多汗 |
分类: 名老中医 |
http://pro0ce2c3.pic28.websiteonline.cn/upload/mpnc.jpg
孩子们天性活泼好动,情绪容易高涨,新陈代谢旺盛,出汗比成人多是正常的,但是有没有想过过多的出汗也是病,会导致小儿体液电解质失衡,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甚者危及生命。这种病西医多属西医学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在中医学里称之为汗证。今天我们邀请了株洲儿科专家谢静副教授(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教授)一起聊一聊关于小儿汗证的问题。
谢教授介绍到,中医学对人体出汗极为重视,认为出汗既可致病,又可治病;
既提示疾病进退机转,又反映某种疾病的临床表现。小儿汗证一般以自汗和盗汗常见。自汗的症状是小儿不分昼夜、稍有活动便会出汗,更有甚者安静情况下也会出汗;盗汗的症状是小儿睡眠状态下出汗,醒后就停止出汗。汗证之病因可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血亏虚和脾胃湿热。病机之关键在于阴阳失调、腠理开合失司和积热郁蒸所致。
汗为心之液,心气不足,不能固摄津液,心液外泄而为汗,因小儿“心有余”的特点,心气不足之汗证少见。
肝主疏泄,条畅全身气机,气顺则水运通畅,肝脏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失柔润而不和调,疏泄失度,水运异常,汗出无度,此型多见于经常发脾气患儿。
脾胃主运化,为生化之源,小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饮食常不知节制,常常会出现饮食积滞,加上小儿“脾常不足”,积滞的食物加重脾胃运化的负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蕴,津液易外露而致汗,并且小儿纯阳之体,易化生湿热,湿热逼迫津液而外泄。另外,小儿又喜食湿热之品,脾喜燥恶湿,湿邪又可困遏脾土,使脾固摄津液能力下降,汗出于玄府。
肺主皮毛,且为华盖,外感六淫邪气多易侵袭,正邪交争于肌表,津液载正气覆布于肌表抗邪,汗液随正气外出。小儿“肺脏娇嫩”,肺气多虚弱,气虚无以固摄皮毛,玄府开合失司,汗出不止。此证多以自汗为主,出汗多以头部、项背多见,患儿平素多易感冒。
小儿“肾常虚”,肾阳不足,气化功能紊乱,体内津液代谢失衡,汗液不受控的外出;肾阴亏虚,阴虚不能涵阳,阳亢而蒸津液于外。肾阴虚证以盗汗为主,出汗以项背多见,手足心热;肾阳不足证以自汗多见,因小儿纯阳之体,此证多见于久病之体虚儿。
现代生活水平提高,家长会随意让孩子吃肥甘厚腻的零食、食物,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受阻;独生子女,娇生惯养,家 人溺爱,骄纵成性,稍拂其意,就会哭闹不止或繁重的学业压力,都会导致孩子心情不畅、肝气郁结;又或长久缺乏运动,腠理疏松,肺卫不足,这些生活习惯都有可能导致汗证。要预防汗证,除了家长要注重孩子的健康饮食、作息习惯的培养,还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
汗为心之液,心气不足,不能固摄津液,心液外泄而为汗,因小儿“心有余”的特点,心气不足之汗证少见。
肝主疏泄,条畅全身气机,气顺则水运通畅,肝脏体阴而用阳,肝血不足,肝失柔润而不和调,疏泄失度,水运异常,汗出无度,此型多见于经常发脾气患儿。
脾胃主运化,为生化之源,小儿生活自理能力不足,饮食常不知节制,常常会出现饮食积滞,加上小儿“脾常不足”,积滞的食物加重脾胃运化的负担。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水湿内蕴,津液易外露而致汗,并且小儿纯阳之体,易化生湿热,湿热逼迫津液而外泄。另外,小儿又喜食湿热之品,脾喜燥恶湿,湿邪又可困遏脾土,使脾固摄津液能力下降,汗出于玄府。
肺主皮毛,且为华盖,外感六淫邪气多易侵袭,正邪交争于肌表,津液载正气覆布于肌表抗邪,汗液随正气外出。小儿“肺脏娇嫩”,肺气多虚弱,气虚无以固摄皮毛,玄府开合失司,汗出不止。此证多以自汗为主,出汗多以头部、项背多见,患儿平素多易感冒。
小儿“肾常虚”,肾阳不足,气化功能紊乱,体内津液代谢失衡,汗液不受控的外出;肾阴亏虚,阴虚不能涵阳,阳亢而蒸津液于外。肾阴虚证以盗汗为主,出汗以项背多见,手足心热;肾阳不足证以自汗多见,因小儿纯阳之体,此证多见于久病之体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