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洲中医张鸣教授自血穴位注射加背腧穴放血治疗肺热型痤疮临床分析

标签:
痤疮青春痘粉刺株洲皮肤科张鸣 |
分类: 名老中医 |
株洲中医张鸣教授自血穴位注射加背腧穴放血治疗肺热型痤疮临床分析
痤疮是好发于毛囊皮脂腺单位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常见病,多见于青春期的男女,常侵及毛囊漏斗部和皮脂腺,临床表现以好发于面部的黑头、粉刺、炎性丘疹、继发脓疮结节和囊肿等多形性皮损为特点。本病属中医学的“粉刺”、“痤疮”、“面胞”、“面疮”、“酒刺”等之类。痤疮常发于颜面及胸背部,形成粉刺、丘疹、脓疤、结节、囊肿等损害,再加上病程较长,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不同程度的困扰。2012年1月-2014年12月笔者采用自血穴位注射加背腧穴放血法治疗面部痤疮49例,临床反馈效果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患者均来源于门诊,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16~34岁,平均年龄24.8岁,病程1~36个月;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5~36岁,平均年龄26.2岁,病程1~34个月。所列入观察的患者以面部的痤疮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等,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满足齐同性,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疤、结节、囊肿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其中血热型痤疮的辨证依据参照,以临床见颜面红赤,粉刺灼热、疼痛,或有脓疮、便秘、尿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特点。高血压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前期经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等也不纳入临床观察。另患者有肝肾功能异常,或错过1个治疗周期,即为脱落,不纳入临床疗效统计范畴。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1)自血疗法:于患者肘部静脉抽血3ml后即刻(不加抗凝剂)注射至合谷穴和手三里穴位处,每个穴位注射约1.5ml,以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觉为佳,术后注意出血和感染。双侧穴位交替注射,1次/周,8次为1个疗程。(2)取穴和放血:取患者背部单侧肺俞和大椎穴,局部常规消毒,两边穴位交替使用,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间隔4d,每周2次,8周为1个疗程。(3)口服中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肺主皮毛,颜面部痤疮在年轻人群中多以肺热为主,故采用《张氏医通》除热清肺汤化裁:石膏20g,生地黄、赤芍、贝母、栝楼根、知母各9g,麦门冬(去心)5g,甘草3g,连翘10g,黄连6g,红花10g,丹皮10g,蒲公英12g。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只采用口服中药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文献来制定,计算公式为: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及瘢痕者;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30%~70%;无效:皮损消退在30%以下者或加重者。临床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中疗效分析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皮脂腺分泌和毛囊管角化过度导致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皮脂排泄障碍,并伴随细菌感染致痤疮发生。传统中医认为,痤疮患者多素体阳热偏盛,机体气血旺盛,腠理疏松,若外邪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日久邪气必郁结伏于肺脏成热毒,终至营血壅滞,蕴阻肌肤,发而为痤疮;或嗜食辛辣,肺胃积热,三焦气滞,肺气失于宣泄,郁蒸皮毛,热毒熏蒸皮肤而发为本病。
自血疗法是指抽取患者自己静脉血注射至穴位内,可诱导不发热的蛋白应激作用和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激发机体产生非特异性免疫反应,进而增强免疫力,属自体免疫疗法。自血穴位注射不仅能通过自体血液对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激发和调整,而且还存在穴位局部的持续物理刺激,体现了中医的“治病求本,扶正固本”治疗原则。由于自体血注射穴位对局部刺激温和,且无毒副作用,操作简单,患者认可度高,临床被广泛用来治疗皮肤方面的疾患,如白癜风、皮肤瘙痒、毛囊炎、银屑病、青年痤疮等。放血疗法属中医“实则泻之”治则,即采用三棱针、毫针、梅花针等刺破腧穴、局部病灶和皮肤反应点放血来治疗疾病。痤疮患者皮肤局部存在淤毒,放血可清热毒、通经脉、调气血、祛邪气,有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气血,协调人体的功能,从而发挥活血止痛、泻热解毒、消散痈肿之效。中医有“瘀血不去新血不生”之说法,故放血又有养血之用。西医认为放血后,可改善局部红、肿、热、痛,加速局部血液循环,强化机体免疫系统防御机制,提高对炎症的消除作用。
经过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采用自血穴位注射加背腧穴放血治疗肺热血热型痤疮疗效满意,治疗组明显优于单用中药的对照组,为临床治疗痤疮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4例患者均来源于门诊,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9例,男32例,女17例,年龄16~34岁,平均年龄24.8岁,病程1~36个月;对照组35例,男21例,女14例,年龄15~36岁,平均年龄26.2岁,病程1~34个月。所列入观察的患者以面部的痤疮为主,临床主要表现为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等,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经分析,没有统计学差异,满足齐同性,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纳入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青春期开始发病,好发于面部、上胸及背部等皮脂腺发达部位,对称分布。皮损为毛囊性丘疹、黑头粉刺、脓疤、结节、囊肿和疤痕,伴有皮脂溢出,呈慢性经过。其中血热型痤疮的辨证依据参照,以临床见颜面红赤,粉刺灼热、疼痛,或有脓疮、便秘、尿赤、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数为特点。高血压患者、妊娠和哺乳期妇女、前期经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等也不纳入临床观察。另患者有肝肾功能异常,或错过1个治疗周期,即为脱落,不纳入临床疗效统计范畴。
1.3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1)自血疗法:于患者肘部静脉抽血3ml后即刻(不加抗凝剂)注射至合谷穴和手三里穴位处,每个穴位注射约1.5ml,以患者局部有酸麻胀感觉为佳,术后注意出血和感染。双侧穴位交替注射,1次/周,8次为1个疗程。(2)取穴和放血:取患者背部单侧肺俞和大椎穴,局部常规消毒,两边穴位交替使用,用三棱针点刺放血,间隔4d,每周2次,8周为1个疗程。(3)口服中药: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肺主皮毛,颜面部痤疮在年轻人群中多以肺热为主,故采用《张氏医通》除热清肺汤化裁:石膏20g,生地黄、赤芍、贝母、栝楼根、知母各9g,麦门冬(去心)5g,甘草3g,连翘10g,黄连6g,红花10g,丹皮10g,蒲公英12g。
对照组患者则采用中医辨证治疗,只采用口服中药治疗。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和文献来制定,计算公式为:疗效=(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临床痊愈:皮损全部消退,仅留有色素沉着及瘢痕者;显效:皮损消退70%以上;有效:皮损消退30%~70%;无效:皮损消退在30%以下者或加重者。临床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其中疗效分析用卡方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为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8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见表1。
3、讨论
扫一扫关注官方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医疗资讯
还有拍方抓药、中药便民配送服务
http://pro0ce2c3.pic28.websiteonline.cn/upload/qrcode_for_gh_33488abb4213_1280.jpg
了解更多养生知识、医疗资讯
还有拍方抓药、中药便民配送服务
http://pro0ce2c3.pic28.websiteonline.cn/upload/qrcode_for_gh_33488abb4213_128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