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株洲中医妇科如何治疗习惯性流产,有什么优势

(2017-10-05 11:13:01)
标签:

习惯性流产

滑胎

惯性流产

中医治疗惯性流产

中医妇科

分类: 名老中医
       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以上,且每次流产常发生在同一妊娠月份,称为习惯性流产。中医学称为“滑胎”或“数堕胎”。近年常用复发性流产取代习惯性流产,改为2次及两次以上的自然流产。西医认为,习惯性流产的原因大多为孕妇黄体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先天性子宫畸形、子宫发育异常、宫腔黏连、子宫肌瘤、染色体异常,自身免疫等。现代医学对习惯性流产的病人出现先兆流产时的治疗,临床效果并不很理想,而且西药多少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

       株洲中医妇科专家表示,采用中药保胎、治疗习惯性流产,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基本没有副作用,又能使孕妇取得较为理想的疗效,故中药保胎的临床效果占有一定的优势。

       中医认为,滑胎的病因以虚为主,主要有肾脾两虚,先天禀赋不足肾气未充,或因房劳过度或因孕后纵欲所伤以致肾气亏虚,肾精暗耗,或因劳倦忧思内伤脾土,肾虚则胎失所系,脾虚而固无权,胎失系载因而屡孕屡堕发为滑胎。

       据传统的中医理论,关键知导致发病的病因,病机,一般将滑胎分为六种病因病机:

1、脾肾两虚,冲任不固

       肾为先天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功能;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冲为学海,任主胞胎。若脾肾亏虚,则精血不足,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致胎动不安或滑胎。

       此型多见于患有黄体功能不全的患者,不仅致不孕,一旦怀孕又可导致早期流产。

       症状和体征:腰痛,小腹坠胀,阴道流血,头晕,小便频数,畏寒肢冷,舌淡苔薄,脉细弱。

       治疗原则:健脾补肾,暖宫安胎。


2、肾气虚弱,胞脉受阻

       先天肾气不或多次堕胎小产,损伤肾气,或屡次人工受精等疗法,多种大量的性腺激素类药物的使用,导致肾虚精亏,胞脉受阻,血不养胎,则引起胎儿发育迟缓而导致死胎小产。

      此型多见于患有免疫系统紊乱,抗磷脂抗体阳性者。流产可能发生在怀孕的任何阶段。

       症状和体征:腰酸腹痛,疲倦乏力,阴道少量出血,色暗,胎儿发育迟缓,舌质红,有瘀点,脉沉细。

       治疗原则:补肾养胎,活血祛瘀。

3、气血两虚,胎失所养

       脾主运化,胃为水谷之海。脾胃将受纳之水谷转化成精微气血,运行全身,故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之说。若脾胃虚弱,不能化生水谷精微,导致气血亏虚,气虚不足以载胎,血虚不足以养胎,则出现坠胎,胎漏或滑胎。

       此型多见于早期妊娠伴甲状腺功能低下者或黄体功能不全者。

       症状和体征:妊娠初期,身体虚弱,气短乏力,小腹坠胀不适,阴道少量流血,色淡红,面色苍白,舌淡,脉细滑。

       治疗原则:补气养血,固肾安胎。

4、湿热内蕴胞宫 

       孕期感染病毒,或者尿道感染,或真菌性阴道炎或素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导致孕期湿热内蕴,瘀阻于胞宫,胎失所养,影响胎儿的发育,甚至胎死宫中或滑胎。

       此型多见于妊娠第二期,第三期合并感染者。

       症状和体征:腹痛腹胀,发热,烦躁不安,皮肤瘙痒,便秘,胎儿发育迟缓,色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凉血活血安胎。

5、阴虚血热,胎元不固

      素体阴虚,孕后阴血下聚血海以养胎。或长时间精神紧张,焦虑不安,胆怯害怕,或忧郁悲伤,致肝气不舒,郁久化热,热邪内侵胞宫,下扰血海,致胎元不固,形成胎漏或滑胎。

       此型常见于患有精子抗体和抗透明带抗体阳性,巨噬细胞增高者。

       症状和体征:妊娠初期阴道流血,色鲜红,腹痛,胎动不安,烦躁易怒,焦虑失眠,手心发热,潮热盗汗,大便秘结,舌苔红,或少苔,脉弦滑数。

       治疗原则:滋阴养血,清热安胎。

6、外伤 

      妊娠受伤,跌扑闪挫,或劳力过度,均可损伤气血,致冲任不固,不能养胎载胎,而出现胎动不安或滑胎。

       症状和体征:小腹疼痛下坠,腰酸痛,胎动不安,严重者阴道出血,面色萎黄,疲倦乏力,脉细弱。

       治疗原则 :补养气血,固肾安胎,镇静安神。

       神农中医馆提醒中医治病需辨证论治,故网上所谓的偏方都是千人万人用同一个方子断不可信,请患者朋友选择正规中医机构看诊治疗,或登录我馆网站微信挂号,切勿病急乱投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