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汉方国药健康名老中医神农中医馆中医 |
祖国医学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神是人体生命活动总的外在表现,又指精神意识活动。《内经》说:“神者,水谷之精气也。”也就是说,神是以精气为物质基础的,所以又称精神。精神是脏腑气血盛衰的外露征象,它通过机体的形态动静、面部表情、语言气息等方面表现出来。古人所谓的神与精神,与现代所说的精神、心理活动基本上是一致的。
心与身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哲学问题。我国中医理论认为,神是形体的主宰者。人的心身活动都是在心神的统摄和协调之下进行的。人的心理活动,中医学将其统称为情志,或叫做情绪,所谓情志,即指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它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人体本能的综合反映。合理的心理保健是人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人生中有重要价值,自古以来就被人类所注目。
传统中医的运作方式,出自于跟西方医学截然不同的健康与治疗认知。在超过五千年的中医典范里,每种情绪都和某个器官或能量系统的能量共振。这个原则是双向运作的。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两重性,既能有利于人,也能有害于人。同样,人的情绪、情感的变化,亦有利有弊。一方面,当某个器官因为任何压力源而变弱时,人们会更容易感觉到对应的情绪;反过来说,如果人们不能以适当的活力对治特定的情绪,那么对应的器官也会因此而变弱。
正如《养性延命录》所说:“喜怒无常,过之为害。”《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则将喜、怒、忧、思、悲、恐、惊正式列为致病内因。但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活动对机体生理功能起着协调作用,不会致病。七情六欲,人皆有之,情志活动属于人类正常生理现象,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有益于身心健康。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黄帝内经》,其心理保健思想要比古希腊的《希波克拉底文集》丰富得多,成熟得多。综观《内经》,无论是对身心疾病的社会心理致病因素,发病机制的认识,还是对身心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并已形成一定的理论体系。如在形神关系方面,《内经》已认识到,形生神而寓神,神能驾御形体,形神统一,才能身心健康,尽享天年,要求人们做到自我控制精神,抵制或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此外,对于心理与生理之间的密切关系,对于个性心理特征的种种分类,对于心理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地位,对于心理治疗的意义,对于调神摄生的心理卫生等等,《内经》均作了原则性的总结,提出了很多颇有价值的见解,是我们研究情志保健的宝贵资料。
情志养生
1、不妄作劳
《素问·经脉别论》“生病起于过用”。《素问·汤液醪醴论))“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精神弛坏,荣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美其食,乐其俗,高下不相慕”。精神保持淡泊宁静的状态,神气清净而无杂念,不妄动、用之不过,专而不乱可达真气内存,心神平安。要求人们做到:能自我控制情绪,摆脱社会不良风气的干扰;适应社会环境,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以平常心对待名誉、地位、利益的得失;保持无恼怒、无怨恨的情绪,言行思维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这样,便可以减轻精神负担,得到平静、愉快的生活。《老子》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没有非分之想,常知足,进退有节,那么形体就不易衰惫,精神也不易耗散,才能保持长久。说明精神劳伤和各种情志刺激太过,都可以使人损伤精气,以致精伤形衰。
2、静养心神
《灵枢·本藏》谈及“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藏不受邪矣”。说明人的精神意志不但能控制人的意识、情感、欲望、行为等,而且对人体适应外界的寒热等生活环境、条件的变化,起重要的调节作用,说明人的精神与健康,是密切相关的。摄生养神,关键在于锻炼自己的意志,陶冶情操,注意精神调摄,使精神安于形体,才能形神两全。
养生家认为静养最重要在于养心,心是人的主宰,也是精气神的主宰。炼精、炼气、炼神,都须先从炼心开始。“心静则神清,心定则神凝,心虚则神守,心灭则神存”。“养心之要,在养得此心一团寂寞恬淡,虚静无为;养得此心一团活泼生机,生趣盎然;养得此心一团廓大无伦性天浑然州¨。即是在养此天地之真机生趣。《素问·举痛论》云“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说明欢愉喜悦的情绪,能使气血营卫畅达无滞。《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素问·痹论》说“阴气者,静则神藏,躁则消亡”。嵇康《养生论》说“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指出人的精神情绪稳定,藏守于形体,脏腑功能才能协调平衡,正气充沛,维持人体健康。若情绪时时亢奋躁动不安,精神就会因之而涣散,不能控制形体。所以养生以养神养心为首要,保持静养,思想清静,畅达情志,使精气神内守而不散失,保持人体形神合一的生理状态,心神清明,则血气和平,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3、移精变气
人在逆境中容易烦闷、忧愁、沮丧。学习移情的方法,“移精变气法就是将精神意识活动从内心困扰的焦点上转移、分散到其他方面去,缓解或消除由此而引起的病理改变”。情绪不佳时可以藉琴棋书画,转移情志,陶冶性情;听听抒情的音乐,观赏一场喜剧,看看青山绿水,暂时能忘却忧愁,精神振奋,就是移情易性的功效。一般而言,顺境时快乐容易,逆境时快乐很难;但是达观、明理、意志坚强的人:仍然能在逆境中泰然处之。人在逆境,能做到静神少虑,处世豁达、谦让和善,不为琐事劳神,不患得患失,保持精神畅达乐观,更应有为有守,才能心安理得,平静生活,积极准备迎接下一个机会的来临。
4、顺应环境,调控形神。
古代养生家,注重人的精神意志必需顺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使机体内外环境相协调,就是顺应气候的变化,“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适应世俗社会,“高下不相慕”,“合于道”,“德全不危”。如此所谓“从之则苛疾不起”,而“逆之则灾害生”,就是从心理上适应自然界的规律、社会环境,如果违逆了正常规律的变化,则会招致疾病发生。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不要自负太高,有自知之明;不要贪欲过多,能知足常乐;不做昧心欺人之事,心境就能安定平静,不会怨天尤人自寻烦恼,更不会惊慌恐惧。一个有画好道德修养的人,心境高远,不谋私利,则精神内守,五脏安和,自然身体健康长寿;反之,如果欲求过多,思虑过甚,成天神不守舍,白天吃不下,夜晚睡不着,导致精神和躯体功能失调,疾病连连。
嵇康《养生论》:“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所以,善于顺应自然规律社会环境,实现精神意志的自我调控,养心与养德相结合,动与静相结合,静养心神之时,又适度动以身形,劳而不倦,心身兼养,是精神养生的关键。谨奉先贤生生大德,梳理经典中不妄作劳、静养心神、移精变气、顺应环境调控形神等养生智慧,希望对在逆境中的人们正视精神摄养,保持身心健康有所裨益。
联系电话:0731-22233222
地址:株洲市天元区长江南路187号神农中医馆(市中心医院斜对面)
乘车路线:T16、T42、T62、T66、T68、T70到大岭站下,往前100米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