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光的直线传播》说课稿

(2016-11-03 11:57:55)
标签:

教育

分类: 示范教学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光的直线传播》是八年级物理上册第四章《光现象》第一节的内容,光的直线传播是重要的光学现象是几何光学的基础同时又是研究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的必备知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学生比较熟悉也比较感兴趣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培养学生密切联系实际,运用科学知识来解释一些自然现象的习惯和能力更重要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科学素质本节教材让学生认识光的直线传播现象和初步规律是为以后几节课学习活动进行充分准备

2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认识基础我确定本节的学习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①能识别光源,知道光源分为人造光源和天然光源两类。

②了解光的直线传播,能列举光的直线传播在社会生活与生产中的一些应用。

③了解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光在空气、水和玻璃等均匀介质中传播的特点。

②观察演示实验“光在不均匀糖水中的路径”,启发学生归纳总结得出光沿直线传播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在实验探究中体验学习物理的乐趣,并在实验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②应用“光沿直线传播的规律”解释一些简单的自然现象,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意识到光的世界既神奇美丽,又有规律可循,而且利用这些规律能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自然,改善生活质量,提高工作效率。

3难点和重点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教材内容和学生学习的实际确定

(1)重点光的直线传播。(2)难点用光的直线传播解释现象。

二、器材的选择

1选择依据

丰富的教学用具及设备提高了训练密度及广度,使教学过程从枯燥到有趣从抽象到形象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2、教学器材:水槽  激光笔   牛奶  烟饼  镊子  烧杯  滴管  纸杯  蜡烛  火柴  玻璃砖 
三、教法学法

1教法

本节是学习光现象的一个开始是以后学习光的反射及折射的基础针对素质教育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法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对比总结归纳得出规律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

2学法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要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根据本节的内容特征教师在做好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同时要尽可能让学亲自动手实验,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由他们自己总结和发现规律

四、教学流程

  教学中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播放一组与光现象紧密联系的优美图片和视频:影、倒影、水面下(视深变浅)物体,霞光万道、晨曦中穿透树林的道道阳光、白光通过三棱镜的色散、彩色的肥皂泡、北极光……最后将画面停在“节日夜空中的多彩的激光”直指本课的主题。让学生欣赏绚丽天象的同时认识到大自然中有许多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由此进入这节课的学习。(体现由“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

①引导学生应用桌面上的器材,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光在空气、水、以及果冻这些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要发生偏折。

分组实验,然后小组间交流实验结果。(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让学生自主探究,符合教学规律,体现了物理学科的特点。)

在学生汇报实验现象和结果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得出:光在空气、水、果冻、玻璃中沿直线传播;但在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发生了偏折。

②教师演示光在非均匀糖水中传播的实验。得出光在同种非均匀介质中路径发生弯曲。

2、光线
  
展示生活中光沿直线传播的图片,学生想象光线的形象。
   
引导:为了直观的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我们用一条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径,用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这样的带箭头的直线称之为光线。
强调:光线是为了方便描述光的传播路径和方向而引入的一种描述手段,是假想的。
   3
、应用
  
1)影子的形成
  
投影展示影子的形成原理。
   
引导:a 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b 不透明物体光不能通过。
   
原理:光在同种且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遇到不透明物体,在物体后面形成一个无光的黑暗区域。
  
2)小孔成像
  
学生利用课前准备的实验器材完成课本P70“想想做做”,在班级进行展示,观察小孔成像现象,交流小孔成像的特点。(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了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利用利用动画展示小孔成像,画小孔成像原理图。
    
归纳小孔成像特点:像与物相反;实像。
   
3)日食、月食 

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日食、月食原理图,引导学生分析。

4)学生列举生活中应用光的直线传播的实例,并进行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光速
  
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光的传播速度,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为3.0×108m/s。(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学生回忆声音的传播速度情况,将光的传播速度与声音进行对比。
   
(三)归纳总结,应用提升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改变以往教师口头总结学生心不在焉的情况,由学生极积主动说、谈、想,为后续的学习作好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习题,学生作答。(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