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的留白以及意象的转换和变异

标签:
先锋诗刊先锋诗歌好文荐赏文化心的思语 |
分类: 好文荐赏 |
诗歌的留白以及意象的转换和变异
文/舍得
就诗的语言在意的表现上,有一种断层,这种断层在书画作品中称为留白;在诗的表现方式上,其意象可能存在转换和变异。
一、诗歌意象的转换与留白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体,诗歌从起源开始,无论在哪一个时期,哪一种流派,在语言或意的表现上都具有含蓄化,形象化的特性。即便是后现代主义流行壮大的口语诗,虽然在语言的表现上追求一种“毫不隐晦”的“直接撞击力”,但在诗歌“意”的表现上,同样要求具有“言外之意”和“弦外之音”!这种“言外之意”就是诗歌的留白。
《诗经》开篇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国风·周南·关雎》作为先秦时代的华夏民歌,在艺术上巧妙地运用了“兴”的表现手法。实际上,用现代的诗的意象观来解释,这里就是一种意象的转换,在诗歌意象的转换过程中,也造就了诗歌“意”的断面!
无论旧体诗还是新体诗,都力求一种“韵”。诗歌的这种“韵”更多地体现在对内在的、音乐美的追求,而不仅仅是外在的语言节奏。实际上,诗的这种韵是一种情绪或者思想的律动。在这种语言的表达上,诗的意象呈现一种大面积的断层,其中以近代象征主义诗歌为甚。如里尔克的《秋日》:
再给两天南方的好天气,
催它们成熟,
把最后的甘甜压进浓酒。
谁此时没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谁此时孤独,就永远孤独。……
在这种律动中,诗的意象同时发生转换,从而实现了诗的留白。也就是说,这种诗的断层实际上是意象转换过程中引起的。而在这个断层中隐藏大量的信息( 言外之意),留给读者去修补,这个修补过程就是读者的想象过程,审美过程。从而实现了诗歌语言的凝练,调动了读者的想象力和审美积极性。
在这一点上,很多口语化诗歌单纯求意而往往忽略语言的美感,忽略诗歌的语言音乐性,是有一定缺陷性的!诗歌的语言与意之间的“协调性”,宋朝严羽的《沧浪诗话》中有过专门的阐述。“诗有词、理、意兴。南朝人尚词而病于理,本朝人尚理而病于意兴,唐人尚意兴而理在其中,汉魏之诗词理意兴无迹可求” 。但是,口语化诗歌的结尾处通常又是诗歌的高潮部分,也是诗歌意象的转换和产生“留白”的所在之处!同样,口语诗不乏精彩之作。
诗歌通过语言的凝练把意象隐藏,通过言外之意的方式呈现给读者,而这种言外之意因读者个体思维和情感的多元性,转变为诗歌的思想感情的多元性。这种言外之意就是诗歌的留白! 象征主义杰出诗人兰波的诗歌,意象通常不停转换,同时也在这种转换过程中实现了诗的想象空间和审美空间:
可是近来,当我最后一次 “ 走调 ” ,
我梦想着追寻那古老盛宴的钥匙,
在那里,我也许胃口大开。
仁慈就是这把钥匙。——这灵感证实了我的梦。
一一兰波《地狱一季》
我看见了大海的高度,
比任何一座山都高。
只是,它把自己的高度,
放在了最低处……
二、意象的变异与留白
诗歌的语言和意象同样也可能存在变异。这种变异就可能成为诗歌的“留白”。
阳光是一种声音,
语言是一种凶器,
牙齿被食物咬碎的时候,
树枝上结满了鱼。
心是燃烧的蜡烛,
岁月是风,
空气凝固成石头,
脑袋取代人类用手代替脚开始走路”
这种变异让读者觉得意味无穷,审美空间无限放大,也造就了诗的张力。
诗歌用凝练的语言来表达多元化的意象,各个意象又有机的存在于一个意象群。
意象,有自然意象和隐喻意象之分,它们同样存在联系和变异。
一生搬了无数次家
有的大,有的小
有的简陋,有的豪华
唯有一个家
从未换过
那就是我从出生
一直住到现在的躯体
如果有一天
我搬离了这个家
爱我的人
请不要哭泣
我只是搬家了
一一林浩珍《搬家》
诗中的家和搬家,就是自然意象和隐喻意象的不断交错、转换和变异;而恰恰是这种交错、转换和变异,造就了《搬家》在诗意上的留白。
无论意象的转换或者变异,它都必须“以准确的非物质关系替代物质关系(庞德)”,从而在转换或变异过程中实现诗歌意的留白。
舍得:70后,《诗意神州》主编。八十年代末开始发表诗歌、散文作品。近年回归诗坛,从事诗歌理论的学习、研究和评论创作。曾多次担任各种诗歌赛事的评审,诗歌和评论作品获得多项赛事的一等奖。为多家诗歌平台刊物的顾问。
文章来源网络诗意神州
荐稿编辑:心的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