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费德门理念探究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2015-06-17 09:00:1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学反思 |
借鉴费德门理念探究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庄凤虹
欣赏课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总是一个让很多美术教师都很困惑的课题类型,在这种美术课中很多美术教师都不能找到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无法在此种类型的课中有新的突破和提高。费得门欣赏程序”提出应结合绘画风格、背景、比较分析、尝试绘画等多种欣赏方法,教会学生一个欣赏程序。在具体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序地探究,完善各自的审美观点,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我们不妨借鉴美国费德门教授的欣赏程序来展开探究活动。
一、简单描述,你看到了什么
描述“即用语言陈述被欣赏作品画面上可以直接看到的东西,暂不顾其含义和价值判断。
《清明上河图》画家张择端的绘画作品。在欣赏这幅作品时,教师可以先问学生,
1.“这里描绘的是汴河两岸小镇的风光,小镇上有一排排的房子,房顶是什么形状的?
(房、子树)房顶是什么颜色的?(黑色)如果我们把街道也画成黑色会怎么样呢?
7.这里的人好多啊!你们快来看一看他们都在干什么?这里的人非常多,川流不息,人来人往。画面上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干什么?”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会争先恐后描述作品表现的内容:这是《清明上河图》的全景,在这幅长卷上画家共画了8
二、形式分析,合作探究
形式分析“是指探讨一件作品的造型关系,包括各种形状的相互依存及作用方式、色调处理、空间营造、构成原理的应用等。”也就是作者怎样把作品组织起来的,是将感性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这时欣赏的重点,也是难点。经过第一轮的描述,学生的积极性已经调动起来。在这个时候,恰当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分析,采用必答方法,让各小组发表自己的见解。采用合作、探究学习方式,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储备情况,由浅入深设计问题,让学生讨论。
如《清明上河图》可如下设计:
这样,在同学们愉快的讨论中完成第二步曲。
意义解释是指学生对美术作品的主题、意义进行探讨,是美术欣赏的最高层次。它包括作品产生的时代和地域背景,作品和社会、文化、宗教、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关系,作品对当时的社会产生的影响,艺术家的生平和所属的艺术流派,以及美术家在作品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继续采用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要有明确分工,组长根据同学们的特长,给每个人以明确分工和任务,有的同学负责查出作者的代表作品,有的同学负责整理时代背景,讨论作品的主题,这样就能对作品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讨论完毕,让同学们回答讨论的结果。
《清明上河图》这幅名画,反映了北宋年间首都汴京的繁华景象,画面内容丰富,人物众多,以长卷形式来构图,深受中国人民的喜爱,因此在欣赏活动中孩子们兴趣盎然,情绪振奋。孩子们通过欣赏教学,审美能力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目的。第三步曲完成后,同学们就能对作品的意义和主题形成较为完整的认识和理解。
四、价值判断,谈感受
价值判断是运用前面学到的知识、概念为基础,对作品的优劣与价值作合理的判断,述其理由,也就是学生对所欣赏美术作品的总体看法。这种看法可以自由表达,很简单的表示自己喜欢或不喜欢,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独断的评价来概括和指导学生,应采取开放的、多元的评价引导学生对作品评价。
学生在评价《清明上河图》时,老师问:“画家给我们带来这么美的画,你们有没有什么话想对他说?”学生就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的引导下,学生不再迷信权威,敢于说出自己的看法。
这时教师千万不要忘了给积极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给与肯定,为他们的小组加取胜标志,愉快地完成第四步曲。
通过费德门理念分为:描述、分析、解释和评价四个步骤,学生能够基本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自始至终都处在兴奋的状态,不断探索、不断表达。教师主要起了引导作用,应把大部分时间交给了学生,有时小组长代替老师组织学习,学生真正成了课堂主人,将枯燥的知识愉快地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