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華旗袍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石淑平访谈(图文转载)

(2014-09-08 21:49:14)
标签:

情感

http://s12/mw690/004jqxt8gy6LT5cydCzdb&690
中國時報【管婺媛/專訪】

        旗袍之於女性,一直有著歷史層面的美學意義。中華旗袍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石淑平(見圖,王英豪攝)認為,旗袍之美不只是物質層面,還包含整個時代的女性風華,「一件旗袍不只是旗袍而已,它可能是一個女人的一生,一個時代的倒影!」

        身著綠底緞布、壓著黑線刺繡長旗袍受訪的石淑平,是個旗袍愛好者,10多年來收藏旗袍不下百件。她笑說:「只要穿過一次旗袍的人,就再也不覺得有任何西方禮服比得上它!」她認為,旗袍不只是服飾,而兼具中華文化歷史意義,不同時期的旗袍也反映了不同時代的女性樣貌。

        石淑平表示,旗袍發展歷史已有百年之久,最早是晚清至民初時期,從五四運動後,女學生穿男性長袍風氣相當流行,象徵女權出頭,當時有一批手工極好的旗袍師傅群聚上海,因此有了「海派旗袍」之稱。

        到了30、40年代,因戰爭因素,不少上海人趕往香港避難,也因此將專屬上海的「海派旗袍」帶入香港,直至50、60年代,隨著香港經濟轉好、西方文化融入衣服剪裁之中,師傅們開始運用西式裁剪方法造出立體結構,讓長衫更為貼身,甚至在細節方面加入花扣、開衩、下擺收窄等,創造了長衫黃金時期。台灣部分,則從50年代興起,由前總統夫人蔣宋美齡帶起穿旗袍風氣。

        根據石淑平多年觀察,港台旗袍流派雖都承襲上海的「海派旗袍」,但隨著時代更迭、文化差異,兩岸三地仍發展出不同的旗袍特點,「上海著重刺繡、珠串的細活兒;香港講究布料花色與質感;台灣則款式多元,改良樣式不斷翻新、大膽」。

        石淑平表示,上海、香港有悠久的旗袍歷史文化,其實台灣也不遑多讓,不少海派旗袍老師傅都在留在台灣,海外不少人都慕名而來。「中華旗袍文化推廣協會成立迄今13年,因屬民間社團,因此在有限經費裡舉辦大小活動、相關課程、旗袍課程等,希望讓台灣女性重新見到旗袍之美!」http://s4/mw690/004jqxt8gy6LT5cC1tV73&690
中國時報【管婺媛╱台北報導】
        兩岸三地旗袍愛好者將在上海齊聚展現旗袍風華!將在11月18到23日於上海舉辦的「2014兩岸三地旗袍文化推進活動」,邀集中、港、台3地旗袍專家、團體齊聚展現百年旗袍特色。期間將展出60件未曾曝光的30年代旗袍,多為私人收藏、源自上海「四大家族」(蔣中正、宋子文、孔祥熙、陳果夫)的珍稀品。
        除了珍稀旗袍展外,包括上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協會、旗袍文化聯誼會、中華旗袍文化推廣協會、香港真光書院等代表團體都將各自推出精心設計的旗袍展演秀,並以「旗袍的發展:傳承之路」為題,舉辦旗袍文化交流論壇,探討旗袍在兩岸三地的發展歷程,堪稱是兩岸首度大規模的旗袍文化活動。
        中華旗袍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石淑平指出,協會近年起開始與兩岸三地頻繁交流,如去年曾赴北京、上海等地拜會當地旗袍文化團體,「對方對我們台灣的旗袍文化讚譽有佳,認為我們的旗袍文化活潑又多元,因此我們更應該把台灣推出去!」
        在11月的「2014兩岸三地旗袍文化推進活動」中,中華旗袍文化推廣協會將派出24位會員,展演台灣旗袍之美。石淑平也笑說,相較中國、香港等地,協會成員大部分都不是專業的表演者,因此為了展現最好的成果,已連續安排數月課程,邀集專業的舞蹈、儀態老師,訓練表演成員們,「雖然辛苦,但一切都非常值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