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避暑,游东北(6)义县—奉国寺

标签:
去避暑游东北义县奉国寺旅游杂谈 |
分类: 关外东北 |
我们来到义县,义县最重要的三个景点:
1.奉国寺:八大辽构之一,中国现存三大辽代建筑之一。
2.广胜寺塔:距离奉国寺不到一公里,步行即可。
3.万佛堂石窟:也是国保单位,交通不太方便。
4.义县火车站:在义县火车站往北一百米。为了建新火车站,将老火车站向北平移,得以保存。
我们首先前往义县的奉国寺,奉国寺可谓千年国宝,辽代寺院,门票:50元。
奉国寺,是中国国内现存辽代三大寺院之一,也是八大辽构之一。
该寺始建于辽开泰九年(1020年),初名咸熙寺,后改称奉国寺,其建筑风格上承唐代遗风。





在辽金元时期奉国寺达到了鼎盛,而到了明清时期由于历经战火,多数建筑已经损毁,仅余大雄宝殿等少数建筑。

奉国寺由南向北,沿着中轴线高度依次递增的几座建筑,外山门遗址、内山门、牌坊、天王殿、大雄殿。
奉国寺辽代山门遗址,以前的山门面阔五间,连接长廊。
内山门也是佛教寺院的正门;中间为空门,左侧为无相门,右侧为无作门。





奉国寺牌坊建于清康熙年间晚期,为四柱三间三楼式木柱瓦盖牌坊。这座牌坊是为表彰清太宗皇太极的女儿马喀塔(封号“固伦温庄长公主”)下嫁义州与察哈尔林丹汗的儿子通婚,以安抚察哈尔部族,并为清王朝入主中原及以后发展和巩固做出的贡献而建。牌坊上面原有“德配天地”、“功等山河”匾额。



明清有些鸱吻虽然插剑,但只剩下剑把,而奉国寺牌坊的鸱吻背后插着明晃晃的剑。

天王殿建于清代,原名万寿殿,后改为无量殿,2008年,以汉传佛教寺院的传统格局为依据,更名为天王殿。

根据《奉国寺纪略》等史料记载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辽代大雄殿前曾三阁耸峙,分别是正面的观音阁,东面的三乘阁,和西面的弥陀阁,四周环以廊庑。

天王殿门口残存的石雕基座,天王殿的雀替为木雕龙形。








奉国寺的大雄殿,实际就是大雄宝殿。据说因为认为殿内有宝,所以牌匾为“大雄殿”。
大雄殿是辽代遗构,是辽代至今最为宏大和完整的单檐庑殿顶木构建筑,具有唐代遗风。奉国寺与北京的各种皇家建筑的华丽不同,有一种古朴的美感。
中国古建的鸱吻形象一直在变化,大雄殿的鸱吻是典型的辽代风格。大雄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








大雄殿内供奉过去七佛,由东至西,依次为迦叶佛(贵人佛、成就佛)、拘留孙佛(平安佛)、尸弃佛(健康佛)、毗婆尸佛(兴业腾达佛、智慧佛)、毗舍浮佛(招运佛、发财佛)、拘那含牟尼佛(光明佛)、释迦牟尼佛(佛教创始人)。
也有一种说法,辽圣宗耶律隆绪建造过去七佛,是有“皇帝即佛”的含义。七尊佛代表辽代之前的六位帝王(实际是五位称帝,加上耶律阿保机追封其父亲),或者五代帝王及萧太后(耶律隆绪的母亲),而耶律隆绪作为释迦牟尼的转世。
七佛像均为结跏趺坐,衣裙舒展,铺在座上,但是前臂、手指的位置和姿态无一雷同。

大雄殿前游乾隆的笔迹。





辽沈战役期间,有三颗炮弹都掉入奉国寺,所幸都没有爆炸。其中一颗炮弹砸到了释迦摩尼佛的胳膊上,有一点损坏。这座是被认为代表耶律隆绪的释迦摩尼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