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河南(26)洛阳的关林

标签:
老家河南洛阳关林旅游 |
分类: 鄂豫齐鲁 |
洛阳的关林,为埋葬三国时蜀将关羽首级之地,前为祠庙,后为墓冢。
北依隋唐故城,南临龙门石窟,西接洛龙大道,东依伊水清流,为海内外三大关庙之一,千百座关庙中独称"林",是中国唯一的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经典建筑。
我们浏览路线是:
戏楼--大门--仪门(关帝丝竹,关帝骑马像)-–狮子甬道--钟鼓楼--华表--焚香炉--龙、凤柏--张学良碑--月台--拜店(鼓,钟,印)--大殿--二殿(添砖加瓦)--娘娘殿、五虎殿--旋生柏、结义柏--三殿--明、清石牌坊--敕封碑亭--关林(冢)--卦碑。
关林大门对称坐落,端庄肃穆,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中间大门上有九九八十一颗金色乳钉,是等级制度最高品级的标志。
东西山墙呈“八”字分布两侧,分别书有篆体“忠义”“仁勇”四个大字,概括了关羽忠君、义友、仁爱、勇武的一生。
进了大门,仪门映入眼帘,甬道两侧古柏苍翠,肃穆威严。
仪门建于明万历年间,原为明代关帝庙大门,清代改称仪门,是当时文官到此必须下轿,武官到此必须下马。门额上的“威扬六合”匾,则是慈禧皇太后的御笔,十分珍贵。



由仪门到大殿之间由石栏板夹筑的甬道,是我国关庙中惟一的一条石狮甬道,被誉为“洛阳小卢沟”。
据碑文记载,现在的甬道重修于明万历四十七年,这是在洛商客捐资,依帝王宫殿式样修建的。36根望柱上雕刻了大小104个石狮,它们分立在甬道两旁,像两列卫士夹道护卫。这些石狮没有凶猛威严之感,个个活泼生动,逗人喜爱。
甬通东西两侧分别坐落着钟楼和鼓楼,两楼建筑形制一样。中国的寺庙里,多有钟鼓楼,晨钟暮鼓不仅作为报时之用,更为隆重的祭祀平添几分神秘与神圣。


园内有碑林、华表、钟鼓楼等,并由拜殿、启圣殿、财神殿等多个大殿,更有赤兔马与大刀。


关林穿过一排大殿,来到了林子前,林前石坊,三门道。






正额题"汉寿亭侯墓"五字,坊上题联甚多,均是歌颂关羽之作,书体皆为明清书法。
八角亭,构筑奇巧,别具一格。亭内有龟跌座石碑一通,碑头雕龙,额题"勒封碑记"四字。
“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关圣大帝林”碑:立于关林(冢)前奉敕碑亭内,碑文记载了关羽生平事迹及封号、建庙等情况,是关林称“林”的重要依据,反映了历代帝王对关羽至高无上的尊奉和对关林崇祀不断的历史,同时也证明了关林在海内外数千座关庙中的领袖庙宇地位。

关冢是关羽灵首埋葬之处,冢正面南墙有康熙五十六年所建石墓门,门额题“钟灵处”,墓门对联为:“神游上苑乘仙鹤,骨在天中隐睡龙”。


据传说洛阳的关林埋葬着关羽的首级,关羽败走麦城,被吴军所杀,孙权将关羽的首级送给了曹操。曹操一直敬慕关羽的为人,追封他为荆王,刻檀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将关羽葬于
洛阳 城南,并建庙祭祀,是为关林。





今日所见之关林,是一组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明万历年间在汉代关庙的原址上重新修建了关林,万历皇帝十分推崇关帝,
洛阳藩王揣摩上意,提议兴修关林。清代对关林进行了大规模的修葺,添加了敕封碑亭、焚帛炉、千秋鉴楼、大门等。



关羽是历史上唯一一位儒释道三教并尊的人物,他的身份和地位已经远远不是其他武将所能匹敌的。关羽因忠肝义胆的形象,被百姓奉为神明,且这种信仰经久不衰。“汉封侯,宋封王,明封大帝。儒称圣,释称佛,道称天尊。”


关林中翠柏遍布,“关林翠柏”是洛阳“八小景”之一,古柏千章,葱茏回合。千百年来,关羽作为忠义化身、道德榜样受到了民众的普遍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