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游(28)玉门老城和老一井
(2024-10-30 10:46:02)
标签:
河西走廊游玉门老城老一井旅游 |
分类: 陕甘宁疆 |
我们告别了敦煌,沿着河西走廊来到玉门老城。
玉门老市区,距玉门市新区约77公里。
玉门老城的十字路口树立着“石油工人石雕”。
【弘扬铁人精神,争做铁人先锋】的宣传牌,
解放门,以及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专家楼和石油工人文化宫,复建的解放门。
老一井,
始建于清朝同治二年的老君庙。
新中国成立前石油工人在石油河畔住过的窑洞;
老君庙油田冲断带采油平台,
玉门油田矿史展览馆、祁连别墅旧址、油田运输处旧址、机械厂旧址、自驾车营地等历史文化遗迹和工业遗迹。
【网络资料】
延寿县即今玉门市赤金镇,玉门老君庙油田。赤金镇与老君庙油矿,老玉门与石油河。。。
1909年当地人张际云、杨天和、陈芝和等6人联合集资,采用土法开采石油,在当时就实现了年产50多吨的产量。在满足当地点灯、膏车使用外,还销往兰州、张掖等地。
1921年中国地质学者谢家荣在对玉门地区经过了半年的勘探后,一份《甘肃玉门石油报告》引发了中国地质学界的关注,打破了西方专家对中国没有石油的论断。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沿海港口遭到日军封锁,在孙健初、严爽等爱国学者勘探努力下,1939年8月11日,老君庙油井喷涌出第一股石油。这一刻也成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起点。
抗日战争期间,玉门油矿共生产原油25万吨,占同期全国原油产量的90%以上,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6月,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第一野战军解放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四省,毛泽东在当时就明确指示“希望本年年底能解决甘青宁三省,并直达甘凉肃三州,取得油源”。毛主席指示中的“油源”指的便是玉门油田。
1953年,玉门油矿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技工、学生、机械设备纷至沓来,数万人将自己的青春芳华奉献给了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基地的建设。
1955年国家在玉门油田所在地设立了玉门市。玉门油田和玉门市进入发展的最鼎盛时期,城镇化水平、经济总量、居民消费水平等各方面都居于甘肃省前列。
1959年,玉门油田原油产量达到了140.62万吨,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51%,撑起了新中国石油工业的半壁江山。
然而,盛极必衰的规律却在这座城市发展史上来的有点快。首要原因便是玉门石油产量的持续下滑。
玉门油田的产能从1959年最高的140.62万吨,降至1998年的38万吨。这个国内最早开发的油田,到了当下却成了企业规模最小、发展困难最多的石油企业。
紧接着全国的石油勘探频频爆出好消息,玉门的石油人才也开始向外输出。他们南下四川、北赴大庆、东进胜利、西上克拉玛依、跑步庆阳、二进柴达木、三战吐鲁番。
作为中国石油的摇篮,上个世纪几乎中国所有兴起的石油城市都与玉门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铁人”王进喜,因大庆石油会战而被人们熟知的“铁人”王进喜,便是出生并奋战在玉门石油开采一线的工人。而他不过是无数从玉门驰援全国各地的石油工业建设者中的一员。
人员外出,玉门本地的衰落更加加快。2002年开始,玉门石油管理局开始将学校、医院、服务机构搬迁至酒泉市。2006年,玉门市市政府搬迁至市区向西70公里处的玉门镇新区。至此,昔日的玉门的人口和功能分流到老城、新城和油田新基地。玉门老城,是我们新中国第一座石油工业城市,曾经赫赫有名的中国石油的摇篮,如今却是城弃人走。稀疏的人流、紊乱的街道、荒废的住宅,让人难以想象它昔日的辉煌。。。。。。
玉门与国内诸多资源性工业城市有着雷同的发展历程,但是却只有玉门在时光洪流中彻底沉沦。在资源枯竭的现实面前慢慢沉寂!
远眺祁连山雪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