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行·蓝毗尼(2)蓝毗尼,拜见佛祖诞生地
(2019-05-26 01:33:06)
标签:
尼泊尔行蓝毗尼菩提树圣园摩羯夫人杂谈 |
安置好房间,放下行李后,先换下长袖衣裤,我们就去蓝毗尼景区拜见佛祖诞生地!lumbini bazaar里有很多出租自行车的地方,但考虑到今天下午我们仅仅去拜见佛祖诞生地。不打算逛完所有景点(所有国家修建的寺院),也就不需要走遍南北两端,所以也没租自行车。

在景点入口,有不少三轮车可以包,门口有巨大的公告牌标示了包车价格,所以司机也不敢乱要价,我们也没有包车,只徒步走进景点。



毗尼景区是南北向分布,两端之间距离3公里。


入口有岗哨,但不是收费的,景区本身不收费,只有圣园才收费。


兰毗尼是尼泊尔的骄傲,也是世界级的文化胜地,每年都有若干重要的世界性纪念活动在此举行。据说,20世纪中期开始,尼泊尔王室、政府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始研讨开发蓝毗尼圣地的可能性,在开发方案、资金支持等方面进行了准备,成立了开发委员会等机构。日本建筑工程师Kenzo Tange的蓝毗尼园设计规划得到了重视,此规划准备将圣地分为三个部分:花园圣地,为文物保护区,以阿育王石柱、菩提树、水池、摩耶夫人庙和遗留下来的砖墙为主;寺院区,以各国佛教组织援建的寺院为主;花园区和寺院绿化区,除建筑物和路面的其它地区皆为绿化区。这样计划的蓝毗尼园总占地面积约770公顷。


1990年,日本佛教组织同蓝毗尼开发委员会签定协议,同意援建摩耶夫人庙,于是“摩诃摩耶寺修复工程”开始,同时各国也开始援建寺院,但这些工程进展速度缓慢,都还没有完工。中国援建的“中华寺”在2000年完工,算是非常快的了。
路上穿过一片树林,沿着大路,从景区入口进来。

首先,有一处现代寺院,



穿过寺院去就到圣园,



圣园北侧,入口就在这边。

圣园的售票处在北侧入口往北走50米路边的蓝顶房子,500Rs/人(外国人),进景点要脱鞋,放在门口的架子上,进景点查票、安检,人要过扫描通道,包要打开翻检,水是可以带的,园区内不允许抽烟。


因为只能光脚进,建议还是穿厚袜子,园区内地面在天气炎热的日子会非常烫,即使有些路铺了地毯也没用,但穿袜子也要注意不能走进草地,会有很多枯草子像小刺球一样黏在袜子里,虽然不至于扎伤脚面,但也很难择干净!

园区不大,先到摩羯夫人祠堂。

这处祠堂是为纪念摩羯夫人在此生下释迦牟尼而修建的,从公元前3世纪修建后,到公元6世纪之间历经翻新,如今建筑主体已经坍塌,只剩下墙基和少量墙壁,整个祠堂遗址有当代修建的大厅覆盖住,以保护它免遭进一步风吹日晒和破坏,也为日后重修更精致的祠堂做准备。

进入大棚后沿着木板路走一圈,禁止拍照,在祠堂中央有木板路可以走进去,就看到人们精确标示出的一块大石头,就是佛祖出生地,不少人投钱进去,也有不少人民币。

这里也供奉着一块石雕的释迦降生图,是14世纪Ripu Malla国王指定的艺术家的杰作,如今已经很模糊,基本能看到的轮廓是摩耶夫人右手攀把着娑罗双树的树的枝干,新生的婴儿悉达多端多端立在近旁的莲台上。


祠堂废墟周围没有保护、覆盖住的,还有一些辅助建筑的遗址,也都只剩下墙基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祠堂西侧的粉色石柱,佛教书上记载,阿育王到此朝拜后,在佛祖出生地点上立了这块石碑后,刻上“佛祖诞生地”的铭文,以示纪念。



后来石柱就丢失了,几经辗转,到19世纪末才又找到,它被埋在了祠堂旧址下5米深处。在20世纪中期,由马亨德拉国王下令重新立回原址上。但我看到的石柱非常新,很怀疑是不是真品。


在摩耶夫人祠堂西南侧,有一口边长数十米的方形水池,明澈如镜,相传是女神沐浴和释迦牟尼幼年时代洗澡的地方。



在普斯卡里尼水池岸边长着一棵“菩提树”,树高大伟岸,郁郁葱葱,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经幡,公元前624年四月初八,佛祖释迦牟尼诞生于这棵菩提树下!【中国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有记载,原树已枯悴,这是后来人们补种的】。


而佛祖释迦牟尼最终也是在菩提树下顿悟,求得正果,使世界上多了一种热爱和平与思索的哲学。因此,“菩提树”也成为了与佛教渊源颇深的圣树。



在这棵千年的菩提树下,众僧侣端坐莲花,众多的各国朝拜教徒静静地坐在那里聆听诵经。

诵经之前,在此树下,一僧侣在我的左手腕上拴上了一根白线绳,以示祝福,并邀请我一同与他合影。


我虽并不是佛教信众,但对释迦牟尼这位创立佛教,主张“慈悲为怀”,“以善为本”,从精神层面上为亿万贫苦民众解脱苦难,影响力遍及全球的人类精神领袖(之一),向来有着深深的敬意。




园内还有众多曾经的佛塔或佛殿的古建筑遗址,方形的、圆形的、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基础散落在池塘和摩耶夫人庙周围。


从圣园出来,赶快穿上鞋,避免地面继续烫脚。

因为时间有点晚,看完圣园就不想再看了,于是沿着原路回到lumbini bazaar。
【网络资料1】育王石柱(Asoka Pillar)是兰毗尼最重要的历史文物。
石柱上刻有4行半婆罗门文字:“阿育王,神的崇拜者,在即位典礼后的第20年亲自到释迦牟尼的诞生地作了一次皇家的拜访,并竖立起一根石柱,建起一圈石头拉杆。释迦牟尼就诞生在这里,蓝毗尼村免税。”
历史记载,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层在公元前250年到此拜谒,在玛雅黛维女神庙的正北,立下一个纪念石柱,柱高6米,有一半埋在地下,刻在碑上的文字确凿无疑地证明了兰毗尼是佛祖降生之地。
在1500多年前,我们中国的高僧晋代法显也取道新疆,渡流沙,越葱岭,经印度来到蓝毗尼,成为访尼外国人士中有真实记载的第一人。继法显之后,公元636年,中国另一位高僧玄奘法师也来到蓝毗尼圣地,到这里瞻礼取经。他当时在这里见过无忧树和摩耶夫人沐浴过的水池,还见过阿育王石柱以及石柱上所刻文字,只是石柱的顶部已经断了一部分,都记载进《大唐西域记》第六卷。
由于尼泊尔国是以印度教为主要宗教信仰的国家,蓝毗尼圣园(Lubini)是佛教圣地,各国游客对此地没有太多的关注,来此蓝毗尼圣园(Lubini)旅游的游客较少。而来到这里的主要大多数人群是世界各地前来朝圣和瞻仰佛祖圣园的佛教信徒们。我之所以执意来到这里,一不是为了某种信仰,也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只是内心深处对神圣佛祖深深地敬畏之心和心中那棵千年永恒的菩提; 二是为了印证那一个个影响了中国几千年佛教文化历史的佛陀鼻祖诞生之地那些源远流长的故事与传说,近距离地去触摸它们真实可信的存在。
【网络资料2】蓝毗尼(lumbini)处于今天尼泊尔西南terai平原地区,和印度交界处,距加德满都360公里,属热带气候,最高气温可达50摄氏度左右。
本地区大部分是乡村,生活着顽强的塔鲁族人民,他们世代务农,生活在炙热的南部平原,经常一天只能享受两个小时的公共供电。虽然天生生活在窘困的环境中,塔鲁族人大多生性乐观,随遇而安。就是这种善良开朗的民风,成了佛祖故乡的人文气息。
兰毗尼是梵文“可爱”的意思,这里原是天臂国善觉王夫人兰毗尼的花园,花园因人而得名。公元前565年的一天,迦毗罗卫国的玛雅黛维王后在回娘家的途中,路过兰毗尼花园,被花团锦簇的美景所吸引,就住在园子里赏景。
第二天,正值尼历正月十五,入夜后,圆月高悬空中,银辉似的月光撒满了美丽的花园,端庄的黛维王后,沉浸于这良辰美景之中,毫无痛苦地扶着园中的菩提树,生下了王子悉达多。
悉达多王子相貌端庄,天资聪颖,父亲净饭王对他寄予很大的希望。但悉达多很有思想,对人生的苦难有深深的思考,在他29岁那年,抛弃了王子的高贵地位,离别妻儿,剃掉须发,到深山旷野中遍访名师,以求解脱人生的痛苦。
在他中年时期,终于在今天印度境内菩提伽耶的一棵菩提树下,大彻大悟,创建了佛教学说。由于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追随者和信徒都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族的圣人”。自然,悉达多创建佛教后,兰毗尼就被视为佛教圣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