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弹力》教学反思

(2013-12-22 19:14:55)
分类: 学习笔记

一、备课设想

1.对教材的分析

弹力作为一种常见性质的力,是研究力学和动力学所必需的预备知识,是高中物理力学的基础内容和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对重力、弹力、摩擦力的学习,一方面为以后了解和掌握抽象的力的概念做一些铺垫;另一方面为受力分析打好基础。只有准确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才能为今后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动能定理等力学知识解决动力学问题。所以本单元在物理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2.对学情的分析

初中阶段,学生对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重力、弹力及摩擦力的知识已有一定认识。因此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与学生基础的衔接,另一方面要注重渗透新课标理念,把抽象的问题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教师的科学引导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机结合,最大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3、对教学目标的设想

知识和能力目标

1、知道形变、弹性形变、弹性限度、微小形变;知道什么是弹力,理解弹力产生的条件;知道压力、支持力、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2、知道弹力的方向和作用点,能画出不同情况下,弹力的方向

3、知道物体在弹性限度内,形变量越大,弹力越大;知道胡克定律。

4、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技能。

过程和方法目标

1、通过实验“微小形变的放大”让学生知道此方法在物理学中的重要作用。

2、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感受弹力产生的条件。

3、通过弹力大小与形变量关系的实验探究,体验用图像法处理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协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培养学生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4、对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我认为本节课教学重点应该有两个。一是弹力的产生条件及有无弹力的判断、弹力的方向判断;二是实验探究弹簧弹力大小与形变量的关系(即胡克定律)。

教学的难点应该是弹力的方向判断;探究实验的设计及图像法处理实验数据。

5、对教学过程的构思

(1)对“形变”环节的构思。学生在初中时对“形变”已有所认知,且“形变”并非本节课的重点,所以我的想法是通过几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亲身感受什么是形变,从而形成对知识的再认知和拓展。教学时,不必花过多的时间,争取控制在10分钟以内。教师演示实验(手捏海绵、手捏橡皮泥、手拉弹簧形变过大)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感知亲身体验什么是形变、弹性形变与非弹性形变的区别,弹性形变有弹性限度。桌面微小形变放大实验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认识到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知道放大法是一种常用的有效的研究方法。

(2)对“弹力”环节的构思。在“弹力概念及其产生条件”环节,通过简单的小实验让学生自主分析弹力的产生过程,自行归纳弹力的概念;通过对弹力概念的细细品味,提炼得出弹力的产生条件。在“弹力的方向及有无弹力的判断”环节,通过水球的形变放大的手段模拟拉力、压力和支持力,通过学生的自主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我们通常熟知的拉力、支持力、压力等都是弹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自行判断拉力、支持力、压力的方向,并能总结规律;通过简单习题的训练,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能灵活运用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这个部分对学生是一大难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强化“什么物体发生了形变?什么物体作为施力物体形变方向如何?形变恢复的方向如何?弹力的方向如何?”这一分析思路,以便于学生加深对弹力的理解、明白弹力产生的条件及弹力方向判断。计划用时控制在15分钟左右。

(3)对“实验探究胡克定律”环节的构思。由于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用时计划在20分钟以上。教学的程序希望以“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分析——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的模式进行,以便充分地展现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果教学时间紧张,则在学生自主分析时,老师给予学生一定的点拨;在数据分析处理部分,采用EXCEL电子数据处理,以加快进度。对于胡克定律F=kx中k的意义,尽量让学生交流讨论,甚至可以让学生产生分歧,然后通过实验事实和确凿的数据来表明其真实的物理意义。

6、对课堂教学的总体设想

希望通过课前准备充足的实验素材,以便在课堂教学中增加教学的趣味性,丰富学生的探究活动,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与欲望,使课堂教学真正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思想和教学理念。

二、教学反思

1、心得与收获。这节课在“形变”、“弹力”、“弹力的产生条件”、“弹力方向及有无弹力的判断”环节的教学设计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学生参与也比较积极,也有一定的教学互动,基本达成了教学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有了一定的体现。

在“形变”环节的设计中,我力求精简,为后面的重点、难点的教学留足时间。实际教学时,我在这部分总共用时8分钟,用时在计划之内。学生对“形变”概念的认识、对“弹性形变”、“弹性限度”等的认识也基本到位。虽然放弃了玻璃瓶微小形变放大这一相当好的实验,然而学生仍然确立了对微小形变放大的思想,认识到“一切物体在力的作用下都会发生形变”。

在“弹力的方向”环节,我通过水球来模拟拉力、压力与支持力,形象直观地展现了形变方向、形变恢复的方向、弹力的方向;不断地强化“什么物体发生了形变?什么物体作为施力物体形变方向如何?形变恢复的方向如何?弹力的方向如何?”这一分析思路,使学生加深了对弹力产生原因的理解,认识了对弹力方向判断的方法。切实做到了化抽象为形象。

这节课使我更深刻地意识到课前进行充分的备教材、备学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只要通过精心的准备,教师只需在课堂上尽情的发挥,便能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使学生充满学习热情。

2、问题、不足与反思。通过这节公开课,也暴露了我在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中的很多问题与不足,亟待解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理念落后,与新课程标准尚有很大差距。仍然延续着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对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交流及共同发展的过程的认识仍不够到位。课堂教学中始终没能做到充分放开学生的思维;由于自身教学能力的原因,其实也不敢放开,生怕课堂的生成资源自己没有能力把控。

(2)课堂教学中仍然充满了浓烈的应试思想。最主要的表现是,在“有无弹力的判断”教学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道例题,寄希望这样做,一可以使学生学会并灵活运用假设法来判断有无弹力,二可以使学生可以很容易的解决作业中的相关问题,三可以使“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作为本节课的组成部分得到巧妙体现。结果是估计用时不会超过5分钟,却花去了10分钟还多的时间;设想能一举三得,而事实是事倍功半。现在经过反思,当初为何如此设计,归因还是应试思想根深蒂固。其实这三道题完全没有必要出现在教学环节中,“假设法判断有无弹力”可以在“弹力的方向”教学环节中加以体现,既能使学生易于掌握,也可以节省可观的时间用于“探究胡克定律”教学环节。

(3)课堂教学重结论、轻过程,课堂教学能力仍需提高。回想教学全过程,我给出了学生一个又一个结论、定义、概念、方法等,但几乎没有一个经过学生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很少有学生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知过程,这样的教学是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尤其在“探究胡克定律”环节中,由于意识到教学时间只有短短的15分钟,按照“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自主分析——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师生共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样的探究模式进行教学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我便开始了大包大揽,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分析,教师确定实验方案……教师能够“帮学生”做的,一个没有落下,只差没有去帮学生做实验了。事实上,我这样做了,不仅没有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没能有效地给出现成的结论,更无法使学生形成有效的认知和理解。现在细细想来,即便时间真的来不及了,我作为教师也完全可以按照原先的设想带领学生进行逐步的探究,让学生充分进行讨论交流,形成认知。因为学生体验了这种探究过程、拥有了这种探究思维,形成了探索的思想,即使课堂上没能进行学生实验,课堂教学任务无法完成,学生在课后也会进行积极的探索和思考。

(4)课堂教学中缺乏情感教育、思想教育的渗透。学生从我这儿获得的仍然单单只有学科知识,而没有精神层面的东西。现在的我时常在思考:经过这节课,学生对待物理学科的学习态度是更积极还是更消极?对待物理的学习热情是更高涨还是更低落?学习兴趣是渐浓还是渐淡?学习信心是渐强还是渐弱?学生的情感体验不同,其深远影响真是相去甚远。所以,我有必要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加大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强化对学生的关切,使自己的教育教学也能拥有情感渗透、思想渗透,让自己的课堂成为关注人、发展人的课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