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中物理中刚性绳拉力突变时的加速度问题

(2015-04-14 13:10:32)
标签:

365

分类: 论文

高中物理中刚性绳拉力突变时的加速度问题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  宋鹏

  要:刚性绳拉力发生变化时,绳的端点在沿绳方向上无位移、无速度,但并不是无加速度。从加速度的定义或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来讨论,均能证明以往的结论是错误的。教学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实际情况酌情处理。

关键词:加速度概念、牛顿第二定律、理想模型、极限。http://s16/mw690/004jgRNazy6RudY0TJZ1f&690

有个经典的题被各种教辅资料采用:如图,物体被互成角度的弹簧和细绳悬挂在天花板上静止(注意,弹簧与细绳不垂直,这个条件很必要,若垂直,就无此问题的讨论了),现分别突然剪断细绳和弹簧,判断在剪断后瞬间两种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的区别。笔者认为,第一,此题过分牵扯“理想模型”及“极限”问题的讨论,有些偏离高中物理教学目标。第二,教辅材料上及老师的解答是错误的,误导学生。

一、解答错误

第一,从加速度定义出发来讨论。

与弹簧相比,把细绳看做是刚性理想模型,细绳端点在沿细绳方向上的位移x和速度v均为零,进而速度的变化Δv也为零,这是理想模型概念在此处的规定。虽然实际的情况xv以及Δv均不为零,但很小可忽略,把实际情况简化为理想模型,在针对xv以及Δv的问题上,模型与实际情况无冲突,只是个误差大小的问题。既然无冲突,便可进行这样理想化的处理。但要注意,此模型只针对xv、Δv问题,因为模型对xv、Δv为零的规定,与其它别的量例如时间Δt无关,它并不需要考虑Δt的大小以及是否为零的问题。然而,对加速度问题的讨论,要牵扯到Δt的问题,已超出模型的规定,模型强调的是与Δt无关的Δv=0的绝对理想化。

先看用模型的讨论情况。在a=Δv/Δt中,模型是先入为主的认定了Δv=0而不理会Δt如何,这样就断定比值一定为零。因为Δt取任意不为零的值,无论Δt是常量还是怎样的无穷小量,分子都是比分母更高级的无穷小量,这个极限值一定为零,即得出结论a=0,这就是资料上及教师教学中的解释。

再看实际情况,在a=Δv/Δt中,Δv很小但确实存在,与之对应的Δt亦存在。那么在剪断弹簧的瞬间,加速度是这个比值在t趋向零情况下的极限。这个极限值如何,与Δv很小是否可认定Δv=0问题毫无关联,即,这个极限值如何是一回事,是否认定Δv=0则是另一回事,认定Δv=0,绝不是认定比值为零的依据。我们有必要再详细分析一下对Δv=0的认定依据和过程。所谓对一个量的大与小的认定问题,是相对性问题。我们通常认为Δv小,是相对人的视觉,或进行了两个量的比较。例如,人观察了1秒钟(或几秒,此处的时间是人所能感知的任意时间概念,我们暂且以1秒为例),看不出有Δv,它确实很小,可认定它为零。再看这段时间内的比值,对细绳的情况是分子远远小于分母,认定比值为零,也无可非议。然而,在Δt趋近零同时Δv也趋近零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分子与分母大小相当甚至出现分子大于分母的情况。此时讨论比值问题,不是看Δv能否引起人的视觉感知的问题,而是Δv与Δt进行比较的问题。与Δt相比,这时的Δv可能是个相当量,还有可能是无穷大。所以,针对xv、Δv问题,模型是合理的,针对加速度问题,模型本身就是荒唐的。

第二,从牛顿第二定律出发来讨论。

物体的加速度取决于它的受力情况,在剪断弹簧的前后,细绳对物体的拉力发生了变化,如果把细绳看做是刚性理想模型,则细绳对物体的拉力是突变的,如果把细绳看做是非刚性理想模型,则细绳对物体的拉力是渐变的。渐变的情况,细绳完全等同于弹簧,这里无须细述。http://s6/mw690/004jgRNazy6RuegSo8B05&690

对于理想模型的情况,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非理想模型向理想模型的趋向过程。如图,设沿绳的方向为y轴,只考虑沿绳方向的情况,在剪断弹簧前,弹簧拉力在沿绳方向的分力T1、绳的拉力F、物体重力在沿绳方向的分力G1三个力平衡,即F+T1-G1=0。剪断弹簧后,T1瞬间消失,经暂短时间后沿绳方向形成新的平衡,即F-G1=0。剪断弹簧前后的两个平衡,对应的F不同,我们设为F1F2,从F1变为F2的过程是由不平衡向新的平衡的过渡过程(弹簧与细绳的夹角大于90o时,F2F1)。设t1时刻剪断弹簧,t2时刻达到了新的平衡。在Δt=t2-t1时间内,t1时刻对应的是F1而绝不是F2,在Δt=t2-t10而趋向零的过程中都是如此,即在沿绳方向上,剪断弹簧前是平衡,剪断弹簧后是不平衡,一定存在加速度。这种情况,细绳与弹簧无区别。下面把细绳看做理想模型情况,即Δt=0t1=t2=t,那么在t时刻对应的F值也不能是两个值而只能是一个值。此时,关于F-t图像(如图),在0t区间内,右侧是闭区间,在t+∞区间内,左侧是开区间,所以t时刻对应的这个F值也只能是F1而不是F2,这在数学课堂上都是学生学过的知识。所以,在剪断弹簧后,绳的端点在沿绳方向上是由不平衡经过个“过程”过渡到平衡,即便在理想模型情况下忽略这个“过程”,出现F值的跳变,其中的二选一,也要选闭区间的对应值。

还有个问题需要说明,那就是“剪断弹簧后”是个什么概念,原则上,要严格根据上述分析,严格地得出它不是剪断弹簧后 “跳跃后”的概念,而是“跳跃前”的概念。虽然对于高中生无须过于严格讨论此问题,但非要讲这个题的话,教师硬要把其说是“跳跃后”的概念,不免有些武断,其实也是错误的。

二、联想到教学中的问题

1、对于理想模型的应用要慎重。理想模型的应用,只是个思维技巧问题,最首要的是其合理性和解析性,其次才是它的便捷性、方法性。讨论加速度问题,刚性绳的理想模型显然不适用,它不是误差问题,而是错误问题。

2、笔者接触过很多学生,也正是学生针对此问题提出的疑问引起笔者撰写这篇文章。一些学生有上述分析问题的思维,面对这样的学生,教师难道还要坚持以往武断的说法?笔者还感觉到,与学生进行上述思维的讨论,学生接受起来反而使问题简单化,相反,把那种错误结论武断的硬要塞给学生,反而把问题弄复杂了,而且聪明些的学生不服气,一般的学生也只是“相信老师”死记结论而已。

3、对于本文中问题的分析是否在教学中进行,笔者认为,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对于基础较好、分析能力很强的、不会带来负担的学生,可进行,这样会对学生有好处,能使学生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但如果学生基础及能力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不必涉足此内容。或者说,在高一的教学中“绝”不涉足此内容,在高三总复习时,再酌情针对少数学生进行处理。

4、此处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人们可能会说看不到有加速度的存在,把此做为认定加速度为零的依据,其实这是有误区的,这还是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在作祟,即把看不出有xv、Δv,做为认定也没有加速度的依据。此处笔者有个观点,物理量中,分直观量和抽象量,如xv、Δv,人们能看到或能感知到,另一类量是不可感知量,人很难看到它,例如加速度。位移x是直观量,它对时间t的一次变化率速度v勉强还是直观量,而xt的二次变化率,看到或感觉到它的难度增大,它已经变为抽象量了。再者,加速度存在而不为零,初速度为零,x=at2/2v=at,Δv=v,若t是无穷小量,xv、Δv当然也是无穷小量,人们看不到它们是正常的。学生由v=0或Δv=0就得出a=0的结论,是学生常常出现的思维定式,学生这种思维定式在头脑中很顽固,而我们的教学就不要再“雪上加霜”了。例如竖直上抛物体达到最高点的瞬间,v=0a=g0,再如圆周运动,在向心的方向上,瞬时的x=0v=0、Δv=0,但a0,这些都是类似的问题。我们的教学,要让学生认识到v、Δv及三者的本质区别,让学生彻底“斩断”在这三者之间建立因果关系的思维定式。还有,加速度本身是一回事,它的存在与否,是客观的。而加速度引起的效果,则是另一回事。加速度引起的效果是产生Δv,这个效果的大小还与Δt相关,本是Δt很小造成的Δv很小,我们不能只根据Δv很小去否定加速度存在的客观事实。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