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教学设计
(2018-05-31 13:19:34)
标签:
教育 |
科目 |
班级 |
主备人苗旭峰 |
复备人 |
|
课题名称 |
登幽州台歌 |
课时二 |
|
|
教学目标 |
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 通过诗歌的语言和诗中的形象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
|||
教学过程 |
个性化修改 |
|||
一、导语: 古之文人大多是孤独的,古来圣贤多寂寞。孤独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内心酸楚,孤独是“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怀才不遇,孤独是“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的百无聊赖……其实孤独既是一种心境,一种感伤,也是一种超然。现在我们就去感受一位大唐诗歌中起到承前启后作用的中坚人物内心的那份孤独。 二、学习《登幽州台歌》 题解: 台:是古代一种高大的建筑物,非一般土台。 幽州台:即黄金台,又称蓟[jì]北楼,相传是战国时燕昭王姬平在公元前312年执政后,为雪国耻,励精图治,采纳郭隗的建议,建黄金台,置金台上,延请天下奇士,很快就招到了乐毅、邹衍等贤能之人,国家迅速强大。蓟,当时属于幽州(今北京市大兴县),故称幽州台。 作者 陈子昂(661-702),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光宅进士,历仕武则天朝麟台正字、右拾遗。受武三思所害,冤死狱中。《登幽州台歌》是陈子昂所作的最为著名的古体诗。 背景 这首诗写于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当时,武则天命建安王武攸宜征伐契丹,陈子昂任右拾遗参谋将军。武攸宜缺乏将略,军事失利,陈子昂屡次进言,不仅不被采纳,还被贬为军曹。在极度苦闷忧愤的情况下,陈子昂登上燕昭王为招贤纳士而建的幽州台,写下了这首《登幽州台歌》。 朗读指导: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急促,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的不平之气;后两节各增加了一个虚字,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无可奈何的悲愤之情。 解词 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怆然——悲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4. 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译文 回头看看,哪有古代贤明君主的踪影?放眼望去,也不见一个礼贤下士的君主,(我真是生不逢时啊!) 想到悠悠而高远、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是多么渺小而孤独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理解 1、《登幽州台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作者孤独的站在幽州台上,仰首责问苍天。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2、诗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中的“人”“者”是指什么人?抒发了一种怎样的情感? 老师启发: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为战国时燕昭王所建,原名黄金台,是燕昭王招贤纳士之地。 这就暗示:诗人登临的,是燕昭王招贤纳才之地。如今昭王不在,贤才无举,借此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 人:任人唯贤的人。 感情: 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孤独和悲愤。 对封建统治者不能重用贤才的不满。 3、赏析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来人。” 这两句诗从时间角度写出来时间之悠久绵长,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又表达了对古代那些礼贤下士的明君贤士的崇敬之意。缅怀古人的同时,写尽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为下文抒发悲怆的心情做铺垫。 4、试从炼字的角度赏析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和空间广大。 把个人放置到无边宇宙的背景中,使人显得渺小,从而产生一种苍茫孤独感。 5、“独怆然而涕下”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诗人为什么要“独怆然而涕下”? 、属于神态描写,形象逼真地描写了诗人热泪长流的情态和悲愤。 、诗人立足于幽州台,眼观天地,宇宙辽阔绵长,个人却渺小短暂,更何况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一种沉重和孤立无援、独行无友的孤独袭上心头,不禁“怆然而涕下”!诗歌中所表达的不只是客体的浩渺,还有诗人的抗争与进取。诗歌中蕴含着诗人力图建功立业的积极精神。 6、诗人登上幽州台远眺,产生了怎样的联想?由此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联想:大地茫茫,空阔寂寥,没有一个知音,内心满怀悲愤。 、情感:对个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悲叹。 7、简要分析人物形象: 本诗在一幅北方原野的苍茫广阔的图景中,通过直抒胸臆手法塑造了一个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落寞、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8、《登幽州台歌》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具有苍凉、悲壮的感情基调。作者通过登楼远眺、抚今追昔的感慨,直抒胸臆地深刻表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孤独之感。 理解背诵:参看课件
|
|
|||
板书设计 |
寂寞悲愤的情绪 怀才不遇的苦闷
|
|||
反思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