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保花篮:壮民族手工艺品的奇葩 ——百色风物拾遗之二

标签:
家居生活文化历史旅游 |
柳艺民族工艺品主要是以经营销售精美饰品、少数民族纯手工编织的一种天然出口工艺品、礼品,主要手工编织各种生态天然精致竹篮、盒子、收纳盒、背篓,储存柜等等各式各样的精美工艺品商品。如果您需要的量较大,小店可按照您的要求来为您编织您所需要的产品。编织产品原料采用生长在深山5年以上毛竹、仿藤、麻绳精制而成,产品环保美观。
德保县城东安街83号,民间手工艺人黎奎鲜家。小小的工作间里,摆放着制作花篮用的各种材料——麦秸、竹片、彩纸、绸布、丝线、彩珠、亮片等。不锈钢制作的一个架子上,挂着一排已经完工的五颜六色的花篮,让来客在赞叹其工艺精巧的同时,更是爱不释手。
http://s16/mw690/004j7DIegy6NWN4Vfrx3f&690
今年60岁的黎奎鲜,20岁开始制作花篮,经过几十年的探索积累,如今编织技艺已是炉火纯青。她与德保县另一手工艺人黄翠格,在传统工艺上进行创新改良,使德保花篮更具民族特色和文化魅力——2013年6月8日,在广西喜迎全国第八个“文化遗产日”系列活动中,她们编织的花篮,以造型美观、做工精细、古朴典雅、小巧玲珑的特点,博得在场官员、专家、记者以及广大观众的赞赏。
http://s6/mw690/004j7DIegy6NWN9pEvre5&690
德保花篮堪称壮民族工艺品的奇葩,早在明朝就已家喻户晓。史料记载,明洪武初年,镇安府(今德保一带)知府岑天保视花篮如珍宝,常以此珍品赠送宾客。《德保县志》记载:“花篮,采用麦秆编织并缀上华丽绸丝而成,造型小巧玲珑。明朝,德保县壮族人民过生日、办婚事等喜庆日子,就有互赠花篮作庆祝的习俗。”那时候,人们把花篮当饰物,置于窗台桌上,以烘托喜庆、吉祥气氛。
20世纪70年代,德保花蓝曾经辉煌一时。1971年,为传承民族手工技艺,发展地方民族手工艺品,德保县手工业联社集中古寿、那温、城关等地的民间编织师傅,组建德保县竹藤厂,编织富有民族特色的竹圆箕、探亲篮、竹油帽、藤椅等。后来竹藤厂又聘请谭学谦、雍慕兰等花篮编织师傅,专门负责编织德保花篮。整个70年代,德保的圆箕、花篮、藤椅、竹油帽等手工艺品一直产销两旺。德保花篮更是远销美国、德国、英国、日本等国家。
http://s15/mw690/004j7DIegy6NWNFTN383e&690
1972年10月,广西壮族自治区指派,德保县竹藤厂负责挑选,壮族姑娘黄佳金携带一批花篮,进京参加全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展览会上,德保花篮得到与会的外国友人、海外侨胞的高度评价。据《德保县志》记载:周恩来总理看到德保花篮,赞叹不已,珍爱有加,把它作为礼物赠送给西哈努克亲王等外国元首。1995年,“九五世界妇女大会”在京召开,德保花篮被指定为大会工艺美术展览品,第二次进京参展,受到与会的各国官员、专家以及中外游客的赞赏。
2013年10月15日,记者采访黎奎鲜时,她正在小心翼翼地把一个个精美的花篮放入一个大纸箱内。她说:“明天,百色市二轻局的领导要派车来接我,一起到南宁参加全区工艺美术品评比大赛,这些天我一直做着准备工作呢,希望这次也能得到个好名次。”
记者数了数,一共有14个花篮,5把花扇。花篮分大、中、小三种式样,大的直径30厘米左右,小的仅有10厘米,分别饰以荷花、玫瑰、橄榄、凤凰、蝴蝶、白免等图案,给人的总体印象是:构图精巧、做工精细、古朴典雅、颜色艳丽。大号花篮的篮盖上,还用彩色丝线绣上“德保花篮”字样,既突出了产地又增加了美感。黎奎鲜自豪地说,这是她自己的创意,传统的花篮是不标明产地的。
“制作花篮的材料有麦秸、竹片、丝线、彩珠、彩纸、亮片等。一个完整的花篮由篮柄、篮盖、篮身、篮底四个部分组成。编织时先用竹片做好框架,之后依次编篮口、篮身、底座、篮盖、手柄。所有的部件一一编好了,最后组装成一个完整的花篮。”黎奎鲜带着记者在房里转,观看分放各处的花篮材料和已经完工的部件。
20世纪80年代后,德保花篮几近消失。20世纪90年代,德保县政协曾撰文极力推介,德保县政府也有恢复德保花蓝厂的意愿,但最终未能实现。为什么会这样?
记者了解到,一个主要原因是材料问题。德保花篮最主要的材料是麦秸,办花篮厂大批制作花篮,需要种植很多麦子,而麦子产量低收入少,农民多不愿意种植,政府又因财力有限,未能给予一定的扶持,所以麦子面积越来越少,花篮材料越来越紧缺,花篮厂也就办不成了。
工艺复杂繁琐也是一个原因。黎奎鲜说:“编一个花篮需要完成十几道复杂的工序。特别是由于花篮的各个部件较小,加上麦秸细小柔软,编织时放不开手脚,得小心翼翼一根一根地编,这不但需要娴熟的技艺,更需要细心和耐力。大手艺而赚小钱,年青人多不愿从事这个行当。现在整个德保县城,只有三四个人跟我学艺。”
其实,德保花篮一直受到外地客人的青睐,是有市场能赚钱的。据了解,技艺娴熟的人编织一个中等花篮,用10天左右时间,可卖800~1000元。这几年黎奎鲜和黄翠格编的花篮,一个也没上市摆卖,都是客人上门要的。黎奎鲜和记者说了这么一件事:“有个法国小伙,娶了个靖西女孩,女孩的一个闺密和我要了个花篮,当礼物送给新郎新娘。新郎爱不释手,把花篮带回国去,他的朋友见了,也是赞不绝口。法国帅哥捎话说,请帮忙编一批花篮,能编多少要多少。只可惜当时没了麦秸,满足不了帅哥的要求,让他失望了。”
目前,德保县已把花篮制作工艺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进一步搜集整理资料申报市级非遗名录。如果能通过组织培训,让更多的人编织德保花篮,通过改革创新,让更多的人欣赏德保花篮,通过包装推介,让更多的人接受德保花篮,如同靖西绣球一样,德保花篮重新走向辉煌,成为当地一个致富项目,应该说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