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头古村落的演变
(2013-12-24 10:17:28)分类: 往期回顾 |
位于渤海之滨古运河畔的泊头,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自古以来就是通贾四方的重要商埠和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汉代的日华宫、明朝的清真寺见证着它悠久的历史,几千年的文化传承形成了泊头特有的地域文化。如今这里有着中国鸭梨第一乡、中国铸造之乡、中国汽车模具之乡等众多美誉,本期《泊头印记》我们就带您去探寻历史上泊头先民们的艰辛历程。
泊头地处九河下梢,境内河道纵横,居民多沿河而居,村庄聚落基本以河流走向,地势倾斜方向,呈团聚状、棋盘式格局,疏密有间的分布着。那么泊头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了最初的村落,泊头人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的呢?
蔡雷,泊头市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他曾经就这一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
(同期 蔡雷 泊头市地方志办公室 据传说,泊头最早有人类活动可以上溯至原始社会,最短也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交河虽然很早以前就有人类居住,但由于历史上行政建制不曾单设,隶属关系多次变更,故无详细材料说明。据《县志》记载:“交河,禹贡冀之城,春秋时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上谷郡之地,汉为乐成地及成平、景城、建城属渤海郡,隶幽州刺史部,乐成属河间国,属幽州刺史部,后汉初为乐城成平地,属河间国,后改乐城国。又改归安平国”。以后又多次变更,这样,交河始终未成为一地一域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域内之人口繁衍情况、生活生产情况便为空白。)
文史研究总是与考古活动密不可分,因为考古工作者取得的第一手的证据,能为文史工作者提供实物佐证。郑凤璋,原泊头市文广新局文保所所长,他对泊头境内的文物古迹和考古活动可谓是了如指掌。
(同期 郑凤璋 原泊头市文广新局文保所所长 2008年以前,也就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前,我市有实物可考的历史只能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展厅内的陶鼎为证)。通过第三次文物普查,考古工作者把泊头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1000多年。最新发现的王奉一等四处商周文化遗址遗存,有力地佐证了这一点。(照片中罐、豆等陶器的残片)这些罐、豆等器物,都是较典型的商代早期生活、炊事用具,说明我们的祖先早在商代早期就生息繁衍在这块土地上。)
由此可见,最晚到汉朝,泊头境内的村落和人口逐渐的增加和密集。至东汉末年,袁绍、公孙瓒、曹操在这一带连年混战,百姓受尽战乱之苦,死的死逃的逃,这里成了一片人烟稀少的荒凉地带,村庄人口随之减少。此后泊头的村落数量变化始终不大,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金代。
(同期 蔡雷 至金大定七年,朝廷置交河县,同时在县治东运河西岸设新桥驿,也就是现在泊头市城区的位置。据《交河县志·舆地古图》。当时交河县域东北到沧县崔尔庄、亭子河一带,西南至今西辛店乡夹坦、窦庄屯一带;南到今王武庄乡大树阎一带;东与南皮隔运河相望。在金代初期因时局相对稳定,村庄聚落呈快速发展之势。)
据史书记载,金代交河县境内人口已达10万之多。
(同期 郑凤璋 交河县设置于金大定七年,旧县城距今县城20公里,习惯称西交河。旧县城遗址占地面积比较大。地表与浅土层内存有大量的宋金以后的灰坑与遗物。遗物包括青砖、陶片、瓷片等多种生活器物。)
至金大定二年,也就是公元1210年以后,蒙古国与金王朝的战争多次波及泊头境内。到金定兴五年,交河境内发生“灾荒艰食”,民众不堪战乱、灾荒之苦,纷纷流徙他乡。元初,统治者又在经济未能恢复的情况下强征赋税,且在境内“牧养马驼”,大量挤占农田,以至百害蜂起,民不聊生,大批百姓流落他乡。自金末至元初,境内人口锐减了90%,境内村庄聚落逐渐稀疏。
(同期
明代建文帝年间,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和当时的皇帝朱允炆之间爆发了一场争夺皇权的战争,泊头一带百姓再造战火涂炭。
(同期 蔡雷 泊头市地方志办公室 朱元璋的长孙朱允炆,以削藩王的势力来巩固自己的地位。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在被削之列,其早有当皇帝的野心,借清君侧之名,举兵反朝,名曰“靖难”。双方在今沧州一带陈兵鏖战,来往冲突达三年之久。燕王朱棣又在沧州坑杀降卒数千人,地方和百姓奋起反抗,使其军队多次受阻于济南至沧州一带。朱棣终胜,攻克南京,当了皇帝即明成祖。他怒气未消,又令其军北返,。朱棣大军在今泊头西部陈家渡一带过河进攻沧州,致使沧州一带“白天尸骨遍野,黑夜青磷闪闪,其惨状不忍目睹,乡人称此事为燕王扫北”。)
(同期
郑凤璋
大移民使得泊头境内的人口得以逐步恢复,泊头现有的村庄有50%以上是大移民时期迁来此地立村的。
(同期
蔡雷
明代后期到清代、民国又陆续有移民迁入定居,到民国初基本形成了现今泊头村落的框架雏形。
古人云:“君子居必择乡”,泊头这一方热土,宽广而包容,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纷至沓来聚集成村落,现如今它们星罗棋布,排列有序而又和谐统一,形成了泊头特有的生活和行为方式,赋予泊头历史、文化延绵持久的传承和顽强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