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
(2014-11-07 16:59:12)
标签:
情感 |
准确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主题(中心思想)
文章的主题是一篇文章的核心和灵魂。就如同一个人的大脑,一支军队的司令部一样。一篇文章,不管它的文辞多优美,结构多严谨,选材多新颖,如果主题不明确思想不集中,也就如同一具没有生命的行尸走肉一样,了无生气。因此,衡量一篇文章成功与否,写得好坏与否的重要标志,就是看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否明确集中突出。对此,《2012年北京市中考考试说明》明确要求: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中心。
那么。什么是文章的主题呢?
其实文章中的主题并非唯一的。读者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实作者真正要说什么,只有作者本人清楚,我们只能说看到一个方面,大家比较公认的一面。特别是古文,更是仁者见仁,文章为时而作,我们很难知道古人作文章时的背景跟故事,于是只能分析浅显的意思,大背景下的意思。
主题既然这样重要,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何把握住文章的主题呢?
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对文章的主题起到了揭示或暗示的作用,通过认真分析标题就能够总结出文章的主题。例如:《萍水相逢之美》(2012海淀区二模)
1、研究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的文章往往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部分对文章的主题予以点明或说明。例如,《花脸》(2012西城区二模)中的结尾:“从这事,我悟到一个祖传的概念:一年之中惟有过年这几天是孩子们的自由日,在这几天里无论怎样放胆去闹,也不会立刻得到惩罚。这便是所有孩子都盼望过年深层的缘故。当然那被撕碎的花脸也提醒我,在这有限的自由里可得勒着点自己,当心事后加倍地算账。”这个结尾就起到了点明文章主题的作用。
2、分析文章中议论或抒情的句子。在文章中出现的议论和抒情的句子往往都会起到揭示文章主题的作用。尤其是在文章中结尾中出现的议论句,我们在阅读时千万不要放过。因为这样的句子往往都是“卒章显志”。
3、从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有些文章,我们可以通过概括文章的段意或分析文章的事件入手来分析主题。比如《第二次考试》,我们就可以从分析苏林教授和陈一玲这两个人物入手,来得到文章的主题:赞美了陈一玲公而忘私和苏林教授爱惜人才对工作认真负责的品质。
4、从分析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来分析文章的主题。分析有关的时代背景,弄清楚文章的内容和背景之间的关系,了解文章中的事件和人物是在什么背景下产生、活动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如:鲁迅的《故乡》,当我们了解到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是在1920年代初,那时候的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的时期,由于军阀连年混战,致使广大农村民不聊生,异常凋敝,因此,对本文的主题也就明了了:文章中倾注着作者鲁迅对“故乡”的痛恨、忧伤、孤独、绝望,以及在绝望中寄托美好希望的思想情感,即“绝望中的希望”。
掌握归纳文章主题的格式:
以写人为主的:记叙了...赞扬了...表达了...
以记事为主的:记叙了...歌颂了(批判了)...表现了...
以写景状物的:采用了...手法,借助...描写,赞扬了...歌颂了...
武汉八年级语文散文阅读之提高模拟题集http://www.kocla.com/questionRes/1875372/4af3c3294f5311e4a4b4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