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游北京西山八大处(12-3)

标签:
旅游博物摄影杂谈 |

登上几级石阶便是香界寺天王殿。
迎面供奉手持“佛手”、阔面宽睃、笑貌可掬的弥勒菩萨坐像。此塑像源于我国五代时期的一位高僧,真名“契比”,人称“布袋和尚”。传说他经常背着一个布袋入市,见物即乞,出语无定,随处寝卧,形如疯癫,自称是“弥勒”化身。中原地区寺庙中供奉的“大肚弥勒佛”便是以他的形象塑造的。
殿内两侧列泥塑彩绘四大天王。面色各异,法器有别,形象威猛可畏。
再后一进院子里是圆通殿,也叫西方三圣殿。

殿内居中供奉着木胎贴金西方三圣佛像。中为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左右为两肋侍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代表无量光明,无量的寿命,无量的功德。观音菩萨是代表大慈悲,宇宙的大慈悲。大势至菩萨是代表喜舍。
喜舍,是梵语vyavasarga-rata。又称净舍、净施,指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中之第三喜无量心、第四舍无量心。
这三尊西方三圣像都是用福建香樟木雕刻而成的。
这一块青石巨碑,安放在台座上,刻有“敬佛”二字,庄严凝重,
是康熙大帝的御笔。
这块青石巨碑,相传为康熙年间重修寺庙时出土的唐代古碑。碑坐四周精雕 着梅鹿海马图文,碑阳为线刻“大悲菩萨自传真像”,菩萨的面部雕着胡须。 据《法华经》说,观世音本系男性,他是印度一位圣王的长子,名叫不珣。不珣 和他的父亲、弟弟都跟随释迦牟尼出家修道。
经专家考证,这块敬佛碑上的大悲菩萨自传真像是明代佛教雕刻艺术珍品,为观音菩萨法身之像。因其留有髭须,可知是按照唐代早期或以前的风格刻制的。
另一块石碑为龟座螭首,碑阳精刻康熙十七年《御制圣感寺碑文》,碑阴镌刻的是
《御制香界寺碑文》,此碑为乾隆十四年重修圣感寺工毕后所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