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古迹(2)--石门十三品

标签:
旅游博物摄影游记 |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95491569657560.jpg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43881569657561.jpeg
一条横跨秦岭天险,贯通南北的褒斜栈道,一处在世界交通史上享有盛名的石门隧道,一项由汉初丞相萧何倡修的山河堰水利工程,皆汇集在褒谷。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在饱览胜迹之余,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形成了蔚为壮观的石门摩崖石刻。
据统计,在石门故址的石刻有104种,仅石门内壁就有34种。上自汉魏,下至明清,俨然一座石刻宝库。其中13种汉至南宋时代的石刻出类拔萃,蜚声古今。
东汉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 (63-66年),为克服汉中七盘山的路障,官府下令凿石开路。当时,人们采用火烧水激法开路,形成全长13.6米可供车辆通行的隧道。石门隧道无斧凿痕迹,岩面修整平顺,内宽4.2米,可供两辆马车 (汉制一轨为1.5米)同时行驶。石门隧道与幼发拉底河河底隧道、那不勒斯婆西勃洞隧道相比,是最早具备车辆通行条件的人工隧道。
为纪念石门隧道的开通,当时镇守汉中的郡守君下令,将石门隧道开通的过程以文字的形式刻于山崖之上,史称《汉中太守都君开通褒斜道碑》。此摩崖是汉代所刻已确定无疑,实物仍存于第一处摩崖。此后,又陆续增加了汉朝及南北朝时期的一些摩崖作品。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74351569657562.jpg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该地因根治褒河,在石门所处峡谷修建水库,国务院将水库淹没区内摩崖石刻中的十三种碑刻包括汉刻八品、曹魏和北魏摩崖各一品、南宋刻隶书三品等评定为“一级甲等文物”,并将石门洞及这些精选出的主要石刻计17方凿迁移入汉中市博物馆。后将石刻粘接复原,专列一室保存,陈列室取名“石门十三品陈列馆”。十三款摩崖石刻书法作品,故而被称之为“石门十三品”。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98511569657563.jpg
上图:一品《石门》碑;
《 石门 》二字是 石门 洞修成后,题名之作。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79881569657564.jpg
上图:二品《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石刻;
刻于 石门 洞南山崖上,俗称“大开通”。刻石通高270厘米,宽220厘米,四周有凸出10厘米宽的边子,字的排列均匀而整齐,可惜石质酥劣,抗蚀力差,刻石至今,不足800年,已大片剥落,残存的刻字有些已辨不清。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15051569657564.jpeg
上图:三品《鄐(chù)君碑释文》摩崖石刻;
《鄐(chù)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原刻于石门南百步左右的崖间,以后被青苔、泥沙所封闭,千余年未显露,故宋代欧阳修、赵明诚、洪适的三种金石书籍,俱未得见而著录。至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夏秋之际,为霖雨冲刷,字迹始显。当时南郑县令晏袤,即将发现这方汉代摩崖的经过情况,以及原刻文字的内容加以注释,另刻了这方摩崖于原刻之下,故称《鄐(chù)君碑释文》摩崖。
《晏袤释鄐君开通褒斜道》拓片局部
晏袤《鄐君碑释文》原刻近拓照录于后:
汉鄐君褒斜阁道碑字
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
太守钜鹿鄐君部缘治级王弘史茂韩岑典劝
杨显陨用始作桥格六百二十三间道二百五里邮亭
驿置徒司空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馀人瓦卅六万九千六百四十九
汉中郡太守鄐君修桥阁碑壹百五十有九字汉明帝永平六中其纪号先巴官铭三月甲子南郑令晏袤褒谷获此刻于石门南癸丑夏秋积雨苔藓剥落画始见字法奇劲古意有馀与(光)(元)二年蜀郡太守何君阁道碑体势相若建武永平去西未(故)画简使人起敬不暇昔高皇(帝)兴王汉中出散入秦道由子午自秦蜀石牛道开通石门史虽不书灵帝建宁五年衡官椽
守李翕*(左甫右阝)阁碑云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朽则石门虽基于秦(而)开于高帝明矣至威帝建和二年汉中太守王(升)镌碑石门中纪永平四年(司)隶校(尉)君孟文以诏书凿通石口(门)则又从而(广)之通道几五十年至安帝永初元年(西)夷(虐)
(残)(桥)梁(断)(绝)复循子午凡十五(年)至顺帝延光四年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复通褒斜则此路自秦汉以来通塞屡矣今碑刻子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十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太守(钜)(鹿)(*(左畜右阝))(君)部椽治级王弘(史)荀茂张宇韩岑弟典(工)(作)太守丞广汉杨显始作桥(格)(六)百廿三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九年(四)(月)成就刻石纪工器钱粟成(数)(于)(崖)(壁)中去石门不百步惜乎崖倾碑断字(有)(亡)阙今所凿栈道石窍具存(乃)(知)(杨)孟文治石(门)(于)(四)(年)辛酉岁鄐君杨君治(阁)道于六年癸亥岁而王升建和二年(纪)石(门)(之)(功)(亦)(亦)(及)此桥格事今乃(遇)(于)壹千一百三十三年之后物之显晦(盏)(有)(定)(数)(如)(此)(鄐君)(君)(杨)(君)为民兴此(阁)(道)三年而后成曾不讳劳而史逸其名(非)(苔)(藓)(封)(护)(至)(必)为(风)(雨)所剥(此)(名)亦磨灭矣敬书碑阴俾来者有以取信夏四月旬有六日(临)(淄)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68481569657565.jpeg
上图:四品《李君表》摩崖石刻;
据考证,《右扶风丞李君通阁道》摩崖于东汉永寿年间(公元为155年)刻于石门隧道内壁。呈不规则四边形,上宽40厘米,下宽43厘米,高70厘米。隶书,7行,行10—13字不等。系李君承修褒斜道,使“行人蒙福”,故时人为文记此事,并记述其爵里、仕迹等,故亦称《李君表记》,简称《李君表》,还称为《右扶风李禹表》《永寿残刻》《李寿表》等。
《李君表》,共70字,即“右扶风丞楗为武阳李君讳禹字季杰,以永寿元年始解大台政,由其安平之处,万民欢喜,行人蒙福,君故授益州从事,再举孝廉尚符玺郎巴郡朐忍令,换汉中成固令,迁宜禾都尉。”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62831569657567.jpeg
上图:五品《石门颂》摩崖石刻;
石门颂全称《汉司隶校尉犍为杨君颂》。又称《杨孟文颂》。内容为汉中太守王升表彰杨孟文等开凿石门通道的功绩。文辞为王升撰。东汉建和二年(148年)十一月刻,摩崖隶书。《石门颂》原刻为竖立长方形,20行,行30、31字不等,纵261厘米,横205厘米。全文共655字。藏汉中博物馆。它卷镌刻在古褒斜道的南端,即今陕西汉中市褒城镇东北褒斜谷古石门隧道的西壁上。此石刻号称我国汉代摩崖“三颂”之首(另外两颂为《西狭颂》、《郙阁颂》),其汉隶被誉为“汉人极作”。代表着古代隶书的最高水平。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38661569657568.jpg
上图:五品《石门颂》摩崖石刻(细部)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89951569657569.jpg
上图:六品《杨淮表纪》摩崖石刻;
《杨淮表记》全称《司隶校尉杨淮表记》,东汉隶书摩崖石刻,熹平二年刻于褒科道崖壁。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45941569657570.jpg
上图:七品《玉盆》摩崖石刻;
《玉盆》二字刻于 石门
南褒河水中的一块大石上,其石自然如盆状,光洁如玉;玉盆二字相传为张良所书,巨石位于石门南褒河中,“浮浪玉盆”是清代褒谷二十四景之一。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25681569657571.jpeg
玉盆刻石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86251569657572.jpeg
玉盆刻石简介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2391569657572.jpg
上图:八品《石虎》摩崖石刻;
《石虎》为西汉隐士郑子真所书,相传他游历到此。郑子真,名朴,他常年隐居于褒谷箕山,名声很高。石门隔褒河与河东的石虎峰相对相望,当地俗语常道“石门对石虎”。郑子真见石虎峰远远望去就像猛虎下山,欲腾欲扑之状,于是写下了遒劲有力的“石虎”二字,镌刻在石虎峰下的山崖间,字径30厘米,为隶书,落款署名“郑子真书”。郑子真的“石虎”二字,用笔厚实遒劲,“石”字左边波挑拙朴而不轻佻,“虎”字结构删繁为简,左右波桃沉稳,又互为呼应,下面三竖开张且蓄势,似雄健猛虎弓腰蓄势待时扑跃之姿。汉代摩崖石刻均收入“石虎”二字,并为之作记。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97951569657573.jpg
上图:九品《衮雪》摩崖石刻;
相传当年曹操伐蜀,一次路过褒河,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曹操为形容褒河之水,在山岩上写下“衮雪”两个大字。“衮雪”旁有“魏王”二小字。原刻在石门南约半里的褒河水中的一巨石上,右行横书,字径45厘米,据说这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
褒水流经石门之下,因石多浪激,如飞雪翻滚。相传建安二十年(215)和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两次来汉中,在褒河边见褒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衮雪”本为“滚雪”之意,曹操曰:“衮在水边,何以缺水?”
“衮雪”二字,近篆而非,属隶又违,笔触圆润而流利,生动而有。“衮”好似一个象形字,上边三点一口似水花,下边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活拨、沸腾、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内秀、收敛、平静、朴实、飘飘洒洒,柔情万种,合二为一,阳刚而不失柔美。清人罗秀书见此字后叹道:“昔人比魏武为狮子,言其性好动也。今见其书如此,如见其人矣!”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36691569657573.jpg
上图:十品《李苞通阁道》摩崖石刻;
著名的汉中褒斜道石门摩崖石刻群中,曾经有两段魏晋时期因修治褒斜栈道而镌刻的摩崖石刻。其一为三国魏景元四年《荡寇将军李苞通阁道题记》,又简称为《李苞通阁道》或《李苞碑》;
《李苞通阁道》摩崖石刻,碑文两行(可辨十六字),记述魏元帝景元四年(263)荡寇将军李苞领工修褒斜道之事。该摩崖石刻虽寥寥数言,却是简明朴素的记实之作。它基本反映了当时修道的规模及其经过,对我们研究三国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交通及书法艺术,提供了弥足珍贵的依据。 但是,该摩崖初镌于石门北口的峭壁上,因原址山崖崩塌,前人恐其泯灭,乃复刻于石。《李苞通阁道摩崖》属少见的三国遗存,是研究三国蜀魏之战的实物资料。
十一品《潘宗伯、韩仲元》摩崖石刻;图片暂缺。
两段魏晋时期因修治褒斜栈道而镌刻的摩崖石刻其二为西晋泰始六年《潘宗伯·韩仲元通阁道题记》,又称为《潘宗伯造桥阁题字》或《潘宗伯摩崖》。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38501569657574.jpeg
上图:十二品《石门铭》摩崖石刻;
北魏著名的摩崖石刻之一。全称《泰山羊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509)正月,太原典签王远书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书者王远在正史中并没有记载,但康有为推之为南北朝碑十大书家。《石门铭》是魏碑中可以临摹、借鉴的上佳范本之一。
http://images.bokee.com/artpic_upload/b/e/i/beijingtielaobai/2631569657575.jpg
上图:十三品《重修山河堰》摩崖石刻。
《山河堰落成记》(即《重修山河堰》摩崖),形巨体丰,是南宋绍熙年间官民整修山河堰竣工后的记事碑,也是石门十三品中最大的一块碑刻。
《山河堰落成记》拓片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