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宽窄巷子之宽巷子(1)

标签:
旅游博物摄影游记杂谈 |

宽窄巷子位于成都市青羊区长顺街附近,由宽巷子、窄巷子、井巷子平行排列组成,全为青黛砖瓦的仿古四合院落,这里也是成都遗留下来的较成规模的清朝古街道,与大慈寺、文殊院一起并称为成都三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街区。上图为宽窄巷子东广场的景观墙。

宽窄巷子北起支矶石街,南至金河街,东抵长顺街,西含同仁路。宽窄巷子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
宽窄巷子见证成都了二干三百年来城市建设发展与演变的代表。成都市“两江环抱、三城相重”的城市格局如今只有路网与河道的位置,而宽窄巷子还留存清末民初的历史痕迹。
满城制度在全国几十个重要城市中,成都是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宽窄巷子完整体现了清朝满城近300年的历史演变。

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在平定了准葛尔之乱后,选留千余兵丁驻守成都,在当年少城基础上修筑了满城。清朝居住在满城的只有满蒙八旗,满清没落之后,满城不再是禁区,百姓可以自由出入,有些外地商人乘机在满城附近开起了典当铺,大量收购旗人家产。形成了旗人后裔、达官贵人,贩夫走卒同住满城的独特格局。
成都自公元前316年秦朝建城以来,历代都是城郭以内兼有大城、少城城垣的“重城”,到明代因蜀王府的修建又形成了包括“皇城”在内的“三城相重”的格局,而“宽窄巷子”正是千年少城区域内遗存至今的清代三十三条兵丁胡同中的两条。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体现,其“鱼脊骨”形的道路格局,为我国古城街道形态的罕见之作。

辛亥革命以后,清朝总督赵尔丰随后交出政权,拆除了少城的城墙,一些达官贵人来此辟公馆、民宅,于右任、田颂尧、李家钰、杨森、刘文辉等先后定居在这里,老蒋也曾经来过,使得这些古老的建筑得以保存下来。民国初年,当时的城市管理者下文,将“胡同”改为“巷子” 。
现在,宽窄巷子已经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先后获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四川省历史文化名街、2011年成都新十景、四川十大最美街道等称号。
宽窄巷子的街道空间尺度由两旁的建筑和院墙所界定,街巷宽度,宽巷子7米左右,窄巷子5米左右,而沿街建筑为1~2层,高度也在5~8米,这样形成的街道断面高宽比约为1:1。
宽窄巷子的沿街传统特色立面保存基本完好,其中以院门的形式最为丰富。每家每户的大门呈现出不同风格、不同材料、不同朝向、不同尺度,有屋宇式、石库门等。加上黑灰墙与小青瓦做的窗花,整个街道的主调呈现出清代的特征。建筑作为空间的表皮,是空间历史感的外部表象,通过这些实体界面的强化,让历史街区重塑出空间的时间厚度。
“日丽风和沐晴空逸兴云飞,政通人和喜天下方兴未艾;年丰时和感岁月礼兴乐盛,友睦亲和迎宾朋兴会淋漓”。

新中国成立后,将房子分配给了附近的国营单位用来安置职工,۞文۞革۞时期又对房屋进行了重新分配。
宽窄巷子由营房宿舍慢慢与川西民居融合为一,民居内凡是具有川西风格的庭院形态也基本保留了下来,建筑构件如窗扇、雀替垂花柱等从细节上再现了老成都的生活韵味。虽然改建后的宽窄巷子属于“假۞古董”,但还是要为成都人道一声“赞”,毕竟我们还是能从这些假۞古董中体味到一些百年前的民生,以及老成都的生活趣味。若是都像那些掌握话۞语۞权但没多少文化还۞左۞得冒烟儿的大۞佬那样做,怕是像拆۞除۞北۞京城۞那些都拆掉了。现如今的北۞京二环里,已经没有多少老北京的味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