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标签:
旅游博物摄影游记杂谈 |

哭墙又称西墙(Hakotel,Wailing Wall,Western Wall),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
犹太教(Judaism)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必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

在犹太教第二圣殿遗址上建了两个清真寺,左侧金顶的是奥马尔清真寺,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登霄升天之地而建的圣殿,也叫金色圆顶岩石清真寺(The
哭墙上可见好几个历史时期建筑物的层叠累积,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阿拉伯、犹太时期等。旁边一座蓝顶木质栈桥是用于在周一到周四,非穆斯林沿此桥登上圣殿山,但不能进入清真寺-圣殿。

伊斯兰教其他两大圣地一个是麦加: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据伊斯兰教史记载,公元610年,穆罕默德在该城郊外的希拉山洞受到安拉的启示,天始在这里传播伊斯兰教。630年,穆罕默德挥师进驻该城,清除了多神教的所有偶像后,麦加就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圣地。上图为麦加大清真寺。
极端正统犹太教徒(

左手的小男孩也是头上双鬓处两根小辫

犹太教正统派是犹太教中最大的群体,是以色列的国定宗教。犹太教正统派内分三个支派,分别是极端正统派、现代正统派和哈西德教派。

犹太教正统派,是19世纪兴起的犹太教教派。最严格地恪守传统信仰和律法礼仪的犹太教徒。认为成文律法和口传律法都是上帝启示犹太民族,与之立约的见证,为犹太人对上帝承担义务的律法准绳。律法的613条规则不能修改,至今仍为教徒生活的唯一准则。坚持每日礼拜,遵奉饮食戒律,奉行传统礼仪和祈祷文,经常研读律法书,会堂实行男女分坐,严守安息日与宗教节日,在公众礼拜中不使用器乐等。
19世纪末,在希尔施倡导下兴起新正统派即现代正统派,主张对现代文化完全接受,谋求犹太教与现代科学协调,同时绝对坚持犹太教信仰与传统。允许教徒着现代服装,礼拜使用通用语言,对当代文化持积极态度。新正统派现已成为正统派主流派,此外还有极端正统派和哈西德派。前者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而后者反对,仍确信弥赛亚将降世拯救犹太人。在以色列,正统派犹太教为国教,通过以色列大拉比院发挥很大影响。
注释:
哈西德派(hasidism)出现于基督教兴起之前。哈西德派(Hasidism)是18世纪由波兰人Israel ben Eliezer创立的,主要就是对抗拉比派(Rabbinism)。“哈西德”希伯来文含义为“虔诚”。该派虔信律法,反对接受希腊文化。曾经参加公元前2世纪反抗塞琉古王朝的玛喀比起义,视玛喀比家族为其领袖。在反对塞琉古安条克四世强制推行希腊化、强迫犹太人改信希腊宗教的斗争中,哈西德人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力量,而且是犹太游击队中一支主要的部队。哈西德人只重视争取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异教化。他们不关心政治,所以在重获宗教信仰自由之后即退出了武装斗争。哈西德人在这方面是法利赛派的前驱,对艾赛尼派也有极大的影响。
大拉比院,即最高拉比院,犹太教最高权威机构。其前身为公元70年第二圣殿被毁前向全体犹太人解释律法的耶路撒冷犹太教公会。1921年,英国托管当局成立巴勒斯坦最高拉比委员会, 由两名大拉比主持,分别代表塞法尔迪和阿什肯纳齐犹太人,授权裁决私人身份法案件。以色列建国后, 该委员会成为最高拉比院,其组成和职能没有变化,是各拉比法庭所辖案件的最高上诉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