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2019-03-29 09:18:48)
标签:

旅游

博物

摄影

游记

杂谈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哭墙又称西墙(HakotelWailing WallWestern Wall),是耶路撒冷旧城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也是第二圣殿护墙的仅存遗址,长约50米,高约18米,由大石块筑成。

犹太教Judaism)把该墙看作是第一圣地,教徒至该墙必须哀哭,以表示对古神庙的哀悼并期待其恢复。 

 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回到圣城耶路撒冷时,便会来到这面石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西墙又被称为哭墙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在犹太教第二圣殿遗址上建了两个清真寺,左侧金顶的是奥马尔清真寺,是纪念先知穆罕默德登霄升天之地而建的圣殿,也叫金色圆顶岩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它其实并非是清真寺,而仅仅是一个纪念地。右侧蓝顶的是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

哭墙上可见好几个历史时期建筑物的层叠累积,罗马、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阿拉伯、犹太时期等。旁边一座蓝顶木质栈桥是用于在周一到周四,非穆斯林沿此桥登上圣殿山,但不能进入清真寺-圣殿。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远处灰色圆顶是阿克萨清真寺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阿克萨清真寺Al-Aqsa Mosque它是以色列最大的一座清真寺,它和金顶圆石清真寺(The Dome of the Rock)一起成为世界上伊斯兰教的第三圣地。
这两座清真寺就坐落在圣殿山上,这座山的山顶是犹太教和伊斯兰教共同的圣地。因为这里也是犹太人和阿拉伯人共同的先祖亚伯拉罕(Abraham)将爱子作为牺牲献祭给神的地方。而曾经作为献祭台的石头就是后来穆罕默德登霄踩踏的那块石头。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伊斯兰教其他两大圣地一个是麦加: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据伊斯兰教史记载,公元610,穆罕默德在该城郊外的希拉山洞受到安拉的启示,天始在这里传播伊斯兰教。630年,穆罕默德挥师进驻该城,清除了多神教的所有偶像后,麦加就成为全世界穆斯林朝拜的圣地。上图为麦加大清真寺。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伊斯兰教第二个圣地是麦地那:也在沙特阿拉伯境内,原名雅斯里布。公元622,穆罕默德为避免反对派的迫害,便从麦加迁到该 地,在该地建立起政教合一的穆斯林政权,并改名为麦地那,意为先知之城。穆罕默德以此城为基地,进而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在穆罕默德和四大哈里发时期。城内有著名的先知寺,穆罕默德死后被葬于此。上图是麦地那先知清真寺。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遥看哭墙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遥看哭墙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去往哭墙通常要通过耶路撒冷老城城门之一的粪厂门DUNG GATE),因在古代有一条污水沟通过此地而得名,它是距离哭墙最近的城门,游客通常通过此门进入参观哭墙。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粪厂门DUNG GATE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两座清真寺和哭墙全景。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哭墙前面的广场是耶路撒冷最具人气的地方。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以色列的女警察英姿飒爽,男警察高大威武。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以色列的女警察与女兵一样,都经过严格的训练,使用枪械、武器的技能一点儿也不逊色于男警察。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以色列警察的服装一种是这种墨绿色,还有一种就是黑色。身上的装备应该不轻松。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边行走边打手机的女警察。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大步流星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再来看看虔诚犹太人。虔诚犹太人的人数占以色列犹太人总数的10-15%左右,属于犹太教徒中的“极端”人群。

极端正统犹太教徒( Haredim哈拉迪姆 )无论冬夏都穿黑衣黑裤,戴宽檐儿黑帽子,留着大胡子,面颊两侧有两根小辫垂下,裤腰带上垂下两束白色丝绦。在大街上行走时不慌不忙,脸上很少出现着急的表情。在著名的哭墙下,他们中的很多人会坐个小椅子,手拿一本圣经,一坐就是一天。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左手的小男孩也是头上双鬓处两根小辫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犹太教正统派是犹太教中最大的群体,是以色列的国定宗教。犹太教正统派内分三个支派,分别是极端正统派、现代正统派和哈西德教派。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犹太教正统派,是19世纪兴起的犹太教教派。最严格地恪守传统信仰和律法礼仪的犹太教徒。认为成文律法和口传律法都是上帝启示犹太民族,与之立约的见证,为犹太人对上帝承担义务的律法准绳。律法的613条规则不能修改,至今仍为教徒生活的唯一准则。坚持每日礼拜,遵奉饮食戒律,奉行传统礼仪和祈祷文,经常研读律法书,会堂实行男女分坐,严守安息日与宗教节日,在公众礼拜中不使用器乐等。

走进以色列(135)--哭墙之一


19世纪末,在希尔施倡导下兴起新正统派即现代正统派,主张对现代文化完全接受,谋求犹太教与现代科学协调,同时绝对坚持犹太教信仰与传统。允许教徒着现代服装,礼拜使用通用语言,对当代文化持积极态度。新正统派现已成为正统派主流派,此外还有极端正统派和哈西德派。前者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而后者反对,仍确信弥赛亚将降世拯救犹太人。在以色列,正统派犹太教为国教,通过以色列大拉比院发挥很大影响。

注释:

哈西德派(hasidism出现于基督教兴起之前。哈西德派Hasidism)是18世纪由波兰人Israel ben Eliezer创立的,主要就是对抗拉比派(Rabbinism“哈西德”希伯来文含义为“虔诚”。该派虔信律法,反对接受希腊文化。曾经参加公元前2世纪反抗塞琉古王朝的玛喀比起义,视玛喀比家族为其领袖。在反对塞琉古安条克四世强制推行希腊化、强迫犹太人改信希腊宗教的斗争中,哈西德人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力量,而且是犹太游击队中一支主要的部队。哈西德人只重视争取宗教信仰自由,反对异教化。他们不关心政治,所以在重获宗教信仰自由之后即退出了武装斗争。哈西德人在这方面是法利赛派的前驱,对艾赛尼派也有极大的影响。

 

大拉比院,即最高拉比院,犹太教最高权威机构。其前身为公元70二圣殿被毁前向全体犹太人解释律法的耶路撒冷犹太教公会。1921年,英国托管当局成立巴勒斯坦最高拉比委员会, 由两名大拉比主持,分别代表塞法尔迪和阿什肯纳齐犹太人,授权裁决私人身份法案件。以色列建国后, 该委员会成为最高拉比院,其组成和职能没有变化,是各拉比法庭所辖案件的最高上诉机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