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以色列(128)--苦路十四站之四

标签:
旅游博物摄影游记杂谈 |

传说,耶稣走到这个地方时,住在附近的一位圣达米亚少女维罗尼卡(Veronica)用自己的衣服(一说是纱巾、手巾)给耶稣擦了汗,而这件衣服(或纱巾、手巾)最后竟然成了很像耶稣脸的装束,有传说这件东西保存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内。

圣达米亚人的修道院。圣达米亚人的来历没能查到。谁知道?


第六站

这里原来是耶路撒冷的城墙,后来建了一座圣方济各会礼拜堂,礼拜堂内一个罗马柱上,记录着耶稣从老城城门走出时第二次跌倒的过程。传说,当年耶稣的处决判文就贴在这里,所以,基督徒们也把这个礼拜堂的大门叫“审判大门”


第七站,圣方济各会礼拜堂内部(此图片下载自网络)

第八站,叫做“耶稣安慰耶路撒冷女人”。
耶稣走到这个地方时,遇见了一位耶路撒冷少妇,这个女人因为耶稣的遭遇而哭泣,耶稣对她说:“耶路撒冷的女人,不要为我哭泣,应该为自己和女儿哭泣,如果把悲伤寄托在枯萎的树上,那枝繁叶茂的树该怎么办呢?”

这面墙内是希腊东正教的一座修道院,墙壁上还镶嵌有一个石刻拉丁十字架。

墙上的拉丁十字架下方的NIKA是希腊语“胜利”的意思(胜利女神尼凯),在此意寓耶稣最终的胜利。上面的IC XC是希腊语“耶稣基督”的缩写,这种写法在以希腊语为主的东罗马帝国内很常见。

苦路之第八站:“耶稣安慰耶路撒冷女人”。

沿着古老的街巷继续前行,已经可以看见圣墓大教堂的圆顶了。


穿过黑黢黢的过街楼

第九站叫做“耶稣第三次跌倒”。耶稣走到那个十字架位置时第三次跌倒,因为十字架不能带进教堂,耶稣淡淡地说:“我的神啊!我愿意按照您的旨意去做!”

圣经上说,“凡看见他的人,莫不惊愕,因为他的容貌毁伤得不再像人。上主的圣意要用苦难磨炼他。当他的心灵苦痛到了尽头以后,他必定看见光明而心满意足。我的仆人要以 自己的苦难使众人成义,因为他承担了他们的罪过。他甘愿充当一个罪人,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其实,他负担了众人的罪债,并且时时刻刻为所有的罪人祈求。”


第九站位于圣墓教堂东北的院墙外。现在这里是科普特教会的圣海伦科普特教堂,科普特教会是古老的埃及基督教会。据说这里的主持是一位黑人。
注释:
科普特教会(Coptic Church),是基督教东派教会之一,属一性论派。公元431年,以弗所会议后,君士坦丁堡教区的修道士优提克斯提出基督只有神性,其人性已经融合于神性之中的一性论教义。此教义在埃及等地受到普遍拥护。教会于公元451年召开迦克墩会议,制定《迦克墩信经》,正式确定基督一位二性的教义,认为基督既具备完全的神性,又具备完全的人性。主张一性论的埃及教会被视为异端,因而被逐出正统教会。从此,埃及教会与正统教会分离,形成独立的一性论教派。公元639年,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征服埃及,伊斯兰教开始在埃及传播。穆斯林称埃及人为科普特人(Copts;意即是埃及人),埃及教会也从此被称作科普特教会。前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就是科普特教会的信徒。
科普特教会实行主教制,最高主教为宗主教,宗主教座堂设在亚历山大。宗主教之下有15位总主教、28位主教和上千名神父及修士。在埃及,科普特教会至今仍是基督教各派中最大的教会,共有成员842万,其中信徒456万,教堂1380间,占到埃及基督徒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科普特教会相当重视禁食,一年365天中有210天以上必须禁食。斋戒时期,从日出到日落这段时间不能进食,晚餐仅能食用蔬果。最长的斋戒期应属大斋戒期,大斋戒期长达四十天,以纪念并效法耶稣基督传道前的旷野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