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 青铜敦,敦的音为:dui,对,它是一种盛食器和礼器。它的盖子顶部的钮是用失蜡法铸造的镂空云纹钮,与河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云纹铜禁的制作工艺相似。
春秋 嵌红铜鸟兽纹青铜壶
商代晚期,青铜方壶较少,扁圆壶较多。西周中期青铜壶的造型有两种:一种是直口长颈圆腹壶,兽耳衔环,圈足低而外侈;另一种是壶身呈椭方形,直口,贯耳。西周晚期圆体壶消失,椭方形壶占主导地位,长颈大腹,有的将贯耳改为兽首衔环耳。春秋战国是青铜壶的繁荣时期,型式有七种:方壶、圆壶、提梁壶、扁壶、钫、高柄小方壶、匏。

春秋
嵌饰龙纹青铜缶
《说文解字》解释:“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鼔之以节歌。”指用于盛流质食物的器皿(源自同形陶器),也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史记》里《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秦王击缶”的故事中的缶,就是这种器物。

春秋 蟠虺(huǐ)纹青铜豆,是古代盛肉酱、调味品或黍稷之类的盛食器。
东周
蟠螭纹三足青铜敦。该器品相相当完好。

东周
双耳四足青铜敦

东周
双耳青铜豆。该器盖钮铸造纹饰相当精致,或许也是用失蜡法铸造的。
战国
陶豆

商
牛头形青铜饰

商-青铜羊首刀
商-嵌松石青铜兽首刀
西周
青铜戈
商至西周
青铜戈
商
青铜匕

西汉
青铜管銎戈
青铜柱杖头

青铜虎形饰

青铜马形饰
青铜立羊饰件

青铜马形饰、鸭形饰、嵌松石虎形饰。

商
饕餮纹青铜铙(náo),又称钲,执钟。古代汉族使用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其最初的功能为军中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代晚期,周初沿用。
商代
青铜车马饰

商代
青铜钺

商代
青铜钺
商代
青铜钺
西周
青铜弧刃斧

西周
青铜簋(散伯簋)
散伯簋,西周晚期。通高22.9、口径21、宽33.1厘米。斂口鼓腹,
一對獸首銜環耳,圈足外撇,下有三個獸面足,蓋隆起上有侈口圈狀捉
手。通體飾瓦溝紋,圈足飾兩道弦紋。这是一件刻有铭文的著名器物。
【铭文】白乍(散伯作)夨姬寶(簋),其厲(萬)年永用。

散国,周代诸侯国,位于陕西散关一带。夨(zè)国,周代诸侯国,
故地在今河南三门峡,始封之君为散宜生。公元前656年为
晋献公所灭。夨(zè)姬,本人理解应该是夨国与散国联姻,嫁给散国国君的女子,故称为夨姬。
据散氏盘上的铭文记载:周厉王时期,夨国侵扰散国的城邑,被散国打败后,便用田地向散国赔偿。赔偿的田地有两块,一块是眉田,另一块是井邑田。然后以新划分的疆界画了土地分界图,由夨国送给散国保存,作为割地的依据。很可能同时也采用了和亲的方式或赠送美女的方式。夨姬就是这样到散国的。

西周
青铜簋(散伯簋)名牌及简介。该简介中将夨(zè)音译为zhe,应为误译。
这个容器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装饰品--除了兽首形的耳柄外,都被取消并由一个醒目的水平沟槽的设计所取代。龙首形的耳下附一垂珥,同样的十二字铭文被分别刻在容器的内部和盖子上:“散伯为夨姬作宝尊簋,永宝用。

西周
青铜铺(pù)
盛放肉酱的器皿。外形与豆相相似,但盘边狭而盘底平,圈足甚粗而矮,多为镂空,青铜铺见于西周中期到春秋时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