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韩城城隍庙记

标签:
旅游古建筑纪行 |
城隍神,人们习惯上称为城隍爷。据说城隍神的原型,是周代《礼记·郊特牲第十一》天子八蜡中的水墉神,原为村落沟渠建筑的保护神。古时称城的外濠有水为池,无水为隍,水墉神也演变为城池的保护神即城隍神。
八蜡是古代中国人民所祭祀八种与农业有关的神祇。现在中国民间仍视八蜡为除虫捍灾御患的神祇,祭祀于八蜡庙。八蜡的祭祀称为八蜡之祭、大蜡之礼或八蜡祭。《礼记·郊特牲》记载:“八蜡以祀四方”。
据东汉经学家郑玄所注:“四方,方有祭也,蜡有八者:先啬一也;司啬二也;农三也,邮表畷四也;猫虎五也;坊六也;水庸七也、昆虫八也”。八蜡分别指:1.先啬:神农;
2.司啬:后稷;3.农:农夫;4.邮表啜:茅棚、地头、井;5.猫虎;6.坊:堤;7.水庸:城隍;8.昆虫。
历朝历代对城隍神都很推崇,并不断扩大其掌管范围,加封号。明太祖朱元璋曾说:“朕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
中国的道教中诸神排列名位有七个层次,第七层冥世体系中就包括城隍神。
韩城城隍庙主祭城隍,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筑规模宏大、形制完整、保存较好,中轴线长约200米,现存明清建筑十余座,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1.南琉璃照壁
该照壁位于山门以南,是中轴线上第一座建筑。照壁为砖雕仿木构三间式,单檐琉璃顶,长7.34米,高6.3米,宽0.9米。斗拱垂柱间饰砖雕八卦图,中间为一篆体寿字。壁面嵌三幅浮雕彩色琉璃壁画,正中为麒麟,两侧各为一条巨龙。画面下饰有中国结、如意、画卷、宝葫芦等9幅砖雕,再下面是万字形连续图案砖雕。该照壁于清道光元年重建。
2. 武靖华夷坊(壁屏门)
该坊位于照壁北侧,城隍庙正门南侧,高7.2米,宽3.8米,单檐歇山顶,琉璃筒瓦脊吻。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道光年间重修。该坊东西连接两座影壁。
3. 东西琉璃影壁
东西影壁建于明万历年间,为青砖仿木结构,长13.45米,高4.91米,单檐歇山式,浮雕琉璃顶。影壁全部用蓝、绿、黄色琉璃制成,规模宏大、图案精美,颇为壮观。
上图:东琉璃影壁
在东西枝门前巷,东西各有一座木制牌坊,为明代建“监察幽明”坊、“保安黎庶”坊,均为单檐歇山顶,琉璃顶。两立柱均有石雕夹柱。原匾额“监察幽明”“保安黎庶”为明代顺庆知府张元善手书,今已不存。
左图:西枝门及八字墙浮雕(照片选自网络)
6.
该坊明代初建,长8.52米,宽2.70米,单檐歇山卷棚顶抱厦式,布筒瓦,面阔三间,后面就是威明门。
7.
此门为城隍庙的仪门,单檐悬山顶,面阔三间。明间辟门,次间是“槽官”和“宪天”的塑像,昭示威分善恶,明断是非。
上图:威明门脊吻
此殿为前殿,面阔五间,单檐悬山顶,布琉璃筒瓦,琉璃脊吻,次间脊上增饰两组各三座楼阁,背负着楼阁的两个脊吻,背对背张着大嘴,与正脊端部同样张着大嘴的琉璃鳌鱼鸱吻相对。西次间脊饰楼阁中两个武将互相面对、挥舞拳头作打斗状。整个房脊都装饰琉璃花卉。
该殿为信徒进献及拜谒之所,前后通檐,殿前场地开阔,为赛会活动场所。原有东西戏楼,现仅存西戏楼。
9.
原为东西两台,现存西台,东台已毁。创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历代均有重修,现保持有明代建筑特征,部分构造已改为清代法式。戏台为台基式建筑,五架梁屋架结构。重檐十字歇山顶,灰色板、筒瓦覆盖,琉璃牡丹置脊。山花透空,吊有木制垂鱼。台以隔扇木屏将进深分作前后两间(即前后场)。隔扇上部花心书有“歌舞台”三字。台面呈长方形,通面宽九点三米,总进深四点八米,台基高出地面一点二九米。舞台上空悬以八角覆斗形藻井,上部有球形蟠龙顶心,四周施以水藻彩绘。台下左右有单檐歇山顶耳房,戏楼与耳房形成三重檐。屋面琉璃筒瓦,琉璃脊吻套兽,脊上增饰人马亭阁。
10.
穿过广荐殿,正面就是拜殿--德馨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三间,屋顶布琉璃筒瓦,琉璃鸱吻张口吞脊,双目前视,尾巴向上卷曲,脊饰以花卉为主,间作龙,脊上间隔饰以亭阁桥梁,光彩夺目。立面墙角有砖刻联,两侧山墙上斗拱间有壁画各四幅。殿前有月台,原有“明礼亭”(现无存)。
11. 东西庑
殿前两侧有东西庑各12间,是为配殿或役房,单檐歇山顶。东庑南端3间已毁。殿中原有十殿阎王塑像。东庑比西庑等级高,体现了封建社会“东尊西低”“文高武低”的思想。西庑为单檐歇山顶,布琉璃筒瓦,琉璃脊吻,脊上增饰亭阁桥梁人物骏马等。东庑建筑形制比西庑高,无论从琉璃瓦还是从脊饰的规格上看都非常明显。


上图:灵佑殿及脊刹(照片选自网络)
德馨殿后面是灵佑殿,是城隍庙的正殿,也是献殿,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屋顶布琉璃筒瓦,脊吻张嘴瞪眼,造型遒劲。殿内原有明代铸造的城隍铜坐像和香鼎。两旁塑有判官、牛头马面、黑白无常等鬼卒。殿内东西墙壁画有审判司、罚恶司、赏善司和检察司的画像。

13. 含光殿
灵佑殿后有含光殿,为城隍神寝宫,单檐歇山顶,面阔五间,屋顶布琉璃筒瓦,琉璃脊吻。殿中塑有城隍娘子塑像。
14. 拱跸肃导门
位于灵佑、含光两殿西侧,台基0,9米高,单檐歇山顶。
15. 韩城城隍庙的琉璃艺术
对于并不懂得古建筑结构的普通游客来说,韩城城隍庙最吸引眼球,也是最值得看的就是琉璃艺术。
韩城城隍庙的殿、庑、楼、坊的屋顶所用琉璃多数是孔雀蓝、绿琉璃,配有少量黄琉璃。勾头、滴水使用清一色孔雀蓝,堪称“琉璃大全”。这些琉璃饰物使得城隍庙建筑显得更加庄严肃穆、威严神圣,令人在赞叹之余,不禁肃然起敬。
据记载,庙内所用的琉璃绝大部分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制造的。所用的琉璃种类主要包括板瓦、筒瓦、屋脊、垂兽、走兽、吻兽、照壁等,装饰部位主要用于屋顶和墙壁。
装饰形式有圆雕、透雕和浮雕几种类型,装饰题材包括动物纹(狮子、虎、龙、凤、马等)、植物花卉纹、几何纹(连珠纹、八卦纹、圆环纹、水波纹等)、亭台楼阁、山水树木、人物等纹样。
屋顶琉璃装饰是韩城城隍庙的一大特色,特别是屋脊部分的琉璃圆雕装饰令人叹为观止,不论是正脊、垂脊,还是斜脊,通体均为花脊,均装饰各种花卉,间饰行龙、凤凰、奔马等。一般在正脊的中央置有仿木构的琉璃亭台楼阁脊刹,正脊两端设龙形吻兽,造型大多为张口吞脊,身上呈鱼鳞状,龙头盘旋而上,张开大嘴,双目圆突紧盯前方,尾巴向上卷曲,应是鳌鱼鸱吻。特别是正脊上的凤凰,头部向上,躯体呈飞行状。
德馨殿、广荐殿和含光殿的屋顶装饰。在垂脊下方还置有走兽,如行龙或狮子等动物。德馨殿四条垂脊的下方各置一狮子,头部毛发向上微卷,张口咆哮,体态呈奔跑状,具有强烈的动感。
上两图是韩城城隍庙山门的琉璃脊刹和正脊端部琉璃鸱吻,制作精美,显示出古时工匠的超凡想象力和创造力。
韩城城隍庙的琉璃数量多、布置集中,无论是工艺水平还是构件强度都代表了明、清时期山陕地区琉璃制造的最高水平,很值得一看。
参考文献: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王少锐硕士学位论文《韩城城隍庙建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