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做了个简单分析,整理网上的资料 ,大家可以借鉴
塑性计算:考虑了结构的内力重分布,充分发挥了钢筋的强度,因此配筋结果会比按弹性计算的结果小.在人防设计中,计算冲击波荷载作用时一般采用塑性计算,不考虑裂缝,但在非人防设计中一般采用弹性计算.
弹性计算:是根据弹性薄板小挠度理论的假定进行的。一般通过调幅来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属于传统的结构计算理论。
塑性计算:假定板为四边支承的正交异性板,板在极限荷载作用下发生破坏,在板底或板面的裂缝形成塑性铰线体系且铰线沿板的周边、在四角及板中部把整块板划分成四块梯形或三角形的小节板,采用极限平衡法进行板的内力分析。
各种双向板可按弹性进行计算(《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2.7规定),同时应对支座或节点弯矩进行调幅(5.3.1条规定的,其实这也是考虑塑性内力充分布);连续单向板宜按塑性计算(《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3.1条规定),同时尚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或采取有效的构造措施。
承受均布荷载的周边支承的双向板,可按塑性铰线法或条带法等塑性极限分析方法进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设计(《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5.3.2规定),同时应满足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的要求。
塑性计算适用条件(CECS51 :
93):对于直接承受动荷载的构件,以及要求不出现裂缝或处于侵蚀环境等情况下的结构,不应采用考虑塑性内力充分布的分析方法。受力钢筋宜采用HRB335级、HRB400级热轧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宜在C20~C45范围内;截面的相对受压高度ξ不应超过0.35也不宜小于0.10(如果截面按计算配有受压钢筋,在计算ξ时可考虑受压钢筋的作用)。采用冷轧带肋钢筋的混凝土结构不宜考虑内力充分布。
讨论
双向板计算时是选弹性算法好还是塑性算法好?
如今结构设计也越来越看重含钢量了,有的地方甚至把含钢量当重要的经济指示来衡量,而结构中板的计算方法与所选钢筋级别对整个结构的含钢量的影向却是很大的。所以这在这里发此贴希望大家谈谈对弹、塑性计算的看法,哪种情况下用哪种方法更好。以下是本人在老庄群里的部分聊天记录。因这里不知道从哪里插图,所以有的图就省了。
在计算双向板配筋时,习惯选弹性算法还是塑性算法?
这二种算法,板配筋相差比较明显。问题是塑性算法是不是就是不安全了?不是不安全,现在的建筑改变使用功能的情况很多。有时候需要考虑进去,就是说结构按弹性算,这样安全储备更多一点吧。
有时甲方会给出含钢量指标。这时塑性算法会更能满足.大学就学过,塑性算法是考虑内力调幅出来的。板用这两种方法设计一般安全性都没问题,只是塑性法很容易开裂。
有人装修,主卧的楼板中部就是开裂的,还要等裂缝稳定了才能抹灰
教材中在塑性算法中有以下说明:
1、按极限算法,不仅符合板的实际工作情况,而且可以节约钢筋20%-25%
2、当双向板内力按塑性极限算法时,宜采用一,二级钢筋,配筋率除不小于最小配筋率要求外,还要不大于0。35fc/fy
3、试验表明,还管用哪种方法计算,双向板实际的承载能力往往大于设计计算的。
看来用塑性算法还是可以,只是要用一,二级钢筋,而不宜用三级的和冷轧带肋筋。这样一来,塑性算法可以节约20%左右,而对比用弹性算法,板筋可以用三级钢和冷轧带肋钢筋,此时可以比用一级钢时节约40%,所以还是弹性算法+三级钢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