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大家好,我叫应崔·斯汀,是表妹的男闺蜜。
人如其名,洋气,英俊,有趣(不要问我是怎么看出来的)。
我的阅片量和护肤品都比表妹多,时常跟她一起敷着面膜看电影。
我爱看英美剧,还有各类人物传记片(但我不是英吹)。
今天应崔·斯汀想给你们推荐部英剧,主角全是历史名人,先不要急着给它贴个“沉闷”标签,因为这部剧说的是——
名人们一本正经胡说八道的日常。
都市传说
Urban Myths
由英国最大的收费电视台sky推出的迷你剧。
每集22分钟,讲一个名人故事,包括但不限于鲍勃·迪伦,塞缪尔·贝克特(剧作家,代表作《等待戈多》)阿道夫·希特勒,萨尔瓦多·达利……
但,它的视角非常不同寻常。
都市传说(urban myth),在维基百科的解释中是“根据流行文化虚构出的故事,听上去很完整,但基本找不到源头,往往是以‘我的一个朋友告诉我说……’开头”。
在《都市传说》片头下方,就有行小字——
本故事并不纯属虚构
这些听上去像是茶余饭后的八卦,简直给应崔·斯汀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每一集,编剧都会抓住主角的一个特质,开始高级黑。
比如,对刚得了诺贝尔奖的鲍勃·迪伦(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曾出演传记电影《我不在场》),大家的印象应该是个有书生气的文质彬彬的小伙子。
然而《都市传说》中出现的鲍勃·迪伦则是个不折不扣的怪大叔。
故事讲述了1993年,他去伦敦拜访一位歌手朋友戴夫。
那时,他已不是巅峰时期的鲍勃·迪伦,走在路上,许多年轻人都认不出他是谁。
空姐问他从哪里来,他张口就是歌词体。
从无名之地到无名之地,羁旅天涯。
把可怜的空姐搞得一脸懵逼。
在出租车上,司机小哥问他要去哪儿,他只记得伏,尾,区这几个字,连顺序都搞不清。
内心崩溃的小哥让他说具体点说,他很淡定地说:
具体不是我的长项
让表妹佩服的是,他居然没被打死……
还真找到了戴夫家。
然而,这个戴夫不是他朋友,而是个同名的水管工。
于是不靠谱的迪伦叔当即做出决定——
继续赖在戴夫家,喝茶看电视。
这让身为他乐迷的水管工戴夫激动了好久
这样的高级黑风格,贯穿全剧。
《都市传说》里有关于希特勒的故事,选取的却是他人生中最悲催的时段。
希特勒(“小剥皮”拉姆斯·波顿 饰)和他青年时代唯一的朋友奥古斯特(“罗恩”鲁伯特·格林特饰)
故事蓝本来自于奥古斯特在老年时期写下的珍贵回忆录《我所认识的青年希特勒》,他在书中曾这样评价他们的友谊:
其实他要的只是一吐为快和一个愿意倾听他的人。
想象得出来这人得有多自我中心了吧?
1905年的希特勒,一心想要成为伟大的艺术家。
极度自负,考不上维也纳美院就直接去怼院长。
然而志向太远大,现实里的自己跟不上,过度焦虑下只能半夜起来狠搓个澡才能缓解。
小剥皮把青年希特勒的神经质表现得淋漓尽致。
碰到暗恋的女招待时,瞬间紧张到目光呆滞。
当然,这样是泡不到妹子的。他只有活在自己的脑补世界里,才最快乐。
想要”黑“名人,光靠戏谑不行。
脑洞大开的背后,是编剧对这些名人作品,采访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信手拈来的功力。
鲍勃·迪伦想找地址时从口袋里掏出的字条,全都是他的著名歌词。
他在剧中让人摸不透的谈话风格也并非全是空穴来风。
实际上在鲍勃·迪伦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很多时候都会让记者哭笑不得。
当年他唱了许多抗议歌曲,但反感被贴上”民谣战士“的标签。
所以当记者问他认为在身边的歌手里有多少同类的抗议歌手时,他就开始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
不是136人就是142人
说着说着,自己都忍不住一脸坏笑。
这些现代史上名头响当当的人物,明明听起来离自己很远;
可在这部剧中,他们却像是身边的奇葩朋友,时不时地就能给人启发。
戴夫一开始见到偶像,紧张地坐立不安,觉得自己只是个喜欢音乐的普通水管工。
但鲍勃·迪伦大大咧咧地回他:
我也就是个唱歌跳舞的艺人嘛
临走的时候还不忘关心一下恐婚的戴夫,要珍惜眼前人。
再看看塞缪尔·贝克特,我们都知道他创作了大名鼎鼎的《等待戈多》。
而在《都市传说》中,他拖稿拖到编辑都要疯掉了。
他在法国乡下建房子的时候,碰到了一个严重拖延的包工头。
每次拖延都能找出各种神奇的理由——
比如旁边羊群看他们的眼神让工人无心工作。
到最后,别墅建好了,意识到拖延症逼死人的贝克特也在打字机上贴上了金句来自勉——
Dance first, think later
(先做了,再想)
这样看历史人物,是不是比较好玩?
被耀眼的光环照得睁不开眼,往往会错失掉不少有趣的东西。
而这种去崇拜化的平视视角,正是这部剧最特别的地方。
本文来自毒舌电影APP,想看《都市传说》的,点击APP内右上角“搜索”,输入“都市传说”就能看了!不多说,看片从扫码开始。
http://wx2/large/eb31ed6cly1fdtj5ah0fpj207s07sdgc.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