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亚洲动作片出口:打越狠越不吃香

(2014-04-29 14:29:58)
标签:

杂谈

文/红袖添饭(影评人)

 

对动作片影迷而言,2011年的《突袭》,是让人对这一类型重燃激情的作品。而今年这部续集,前期媒体试映后的超高评论,诸如“年度最佳动作电影”、“动作片中的《教父》”之类的称赞,也令人期待其引爆票房。

自3月底在北美上画以来,《突袭2》遵循的是很谨慎的发行策略:先是在7家影院上映,然后再扩张到约1000家的中小规模。截止目前,该片累计票房还不到三百万美元。对于北美市场而言,这样的数字很难说“火爆”,更谈不上现象级作品。

奇怪吗?其实并不。

这种反差,与其说评论与口碑误导大众,不如说动作片影迷有点想当然。《突袭2》的市场表现,只不过证明一点:纯动作片在北美市场仍属小众,拍得再好,也只能吸引有限的观众,除非有其他卖点。

在探讨纯动作片的市场反映时,首先得看影片质素。一般而言,如果连核心粉丝都不买账,让大众掏钱自然是妄想。此外,还得仔细区分类型,同样是来自亚洲、动作成分占很大比重的电影,由于亚类型的不同,其在北美市场的表现,也不可一概而论。

比如,《突袭2》就不好和《一代宗师》北美版比较。就卖点而言,后者对北美观众最大的吸引力是导演王家卫,大部分观众入场欣赏的,是剧情和表演,动作只是附加值而非全部。所以,尽管院线发行策略一致——都是从开始几家扩大到随后近千家影院、然后逐步缩小上映范围——《一代宗师》最终取得的近660万美元票房,就不适合拿来衡量《突袭2》。无论是从导演的人气,还是作品的内容与风格来看,《一代宗师》的市场标杆更应该是《卧虎藏龙》。

但两者相比,虽然王家卫在北美有一定市场基础,但由于其作品的类型定位,最大的粉丝群也局限于热爱文艺片的一小部分人;对北美一般电影观众而言,王家卫依然是个陌生的名字,或者即使知道,也未必会想要去看他的作品。

李安就不一样了,在拍《卧虎藏龙》之前,他已经连拍了三部英语作品,不仅在专业评论界反响很好,在北美市场票房也不错。特别是由哥伦比亚公司出品的《理智与情感》,在北美取得了近4300万美元的票房,全球票房则有1.35亿美元之多,对于一部文艺片来说,这实在是了不起的市场成绩。

http://s13/mw690/004j2Ftygy6Iu1mp3vm9c
《卧虎藏龙》的成功,靠得更多的是李安将东西方文化内核完美交融的结果

 更为关键的是,这些电影的成功,证明了李安具有贯通东西方文化的能力,他对像《理智与情感》这样西方文学名著的成功理解与权势,对《冰风暴》那样涉及一代人历史心理的深刻剖析,让制片商们相信他对西方观众心理的把握。在这样的情形下,放手让他拍《卧虎藏龙》,虽然有点小冒险,但有之前作品的信心在,哥伦比亚及其母公司索尼,应该不至于太担心亏本。至于《卧虎藏龙》最后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推动该片北美票房飙升至接近1.3亿美元,是必然与偶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必然性因素中,李安作为导演,将东方语境与西方文化内核水乳交融的能力,依然是电影在国际市场获得巨大成功的根本,也是好莱坞完全接纳他的最基本条件。可以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位东方导演——包括王家卫在内——能有李安这样“东西方兼修”的能力,其他人的作品在北美受众有限,也就不奇怪了。

而即使是“主打”动作元素的亚洲电影,也可进一步细分为武侠与拳脚动作(格斗)两个亚类型,前者在北美往往比后者受众广、票房高。这当中,有明星效应——名导或明星皆可——或有美国本土明星“加持”的,票房有时会说得上火爆。比如昆汀·塔伦蒂诺诚意推荐的《英雄》、李连杰后来的《霍元甲》,不靠美国本土明星的“裙带关系”,照样有接近2500万美元入账。

另外一个根本原因,是对美国一般观众而言,武侠类型具有他们并不熟悉、但能领会的奇观效应。撇开故事背景与内容,单纯从画面看,无论是美轮美奂的场景设计,还是挑战地心引力的打斗方式,都是没有地域或文化壁垒的视听愉悦。反观比较“拳拳到肉”的格斗电影,一来奇观效应会减弱不少,二来要真正欣赏其中格斗的精髓——演员的身手与招式精巧难度,观众最好有这方面的兴趣、甚至实践,才可分辨、体会其中高下之分与精彩程度。

甄子丹两部作品在北美的不同遭遇,可谓类型区别导致受众差异的最好注解:作为武侠片的《铁马骝》,比相对而言打得更实在的《叶问2》,票房高出几十倍。

http://s1/mw690/004j2Ftygy6Iu1x44Ew30
《叶问2》的历史背景和对咏春拳的展示,需要观众对中国文化有足够了解

 这种差异,应该与美国观众眼中的影片质素无关,因为两部电影在烂番茄网站上好评度都超过90%。二者发行策略与渠道固然不同,但发行商一开始就不认为《叶问2》有大众卖相,恐怕更能说明问题。一方面是因为影片描绘的历史背景,中国人对“洋人”的复杂感情,恐怕是难以为一般美国人所理解的。缺少这种共通的文化心理,要从心底里接受该片的剧情设定、甚至为之激动欢呼,就基本不太可能了。此外,《叶问2》所重点表现的咏春拳,要真正欣赏甄子丹身手、以及电影表现技法的妙处,也需要对这门武术有一定的了解。华语圈观众有长期的武侠功夫影视作品熏陶,即使不懂咏春,照样可以在“流派”这种众所皆知的大框架下来欣赏此片;但对西方观众而言,甄子丹在《铁马骝》中展示的“奇观”动作,相对而言更容易欣赏一些。

而说回來,与《突袭2》最具可比性的,是近年亚洲动作片的另一位明星——来自泰国的托尼·贾的作品。从创作团队来看,二者都不为北美观众所熟悉,但这种不熟悉有可能转化为新鲜劲;从主演气质来看,《突袭》系列的伊科·乌艾斯纵使比托尼·贾略微有演技一些,但高明程度也有限,可以说都无法单凭常规演技吸引观众。但另一方面,二位都是优秀的动作演员,特别是独具特色的格斗风格,很容易吸引硬核动作片影迷。从影片类型定位来看,他们的电影中非动作之外的内容,可圈可点处不多,是比较典型的纯粹动作片。从媒体评论和口碑来看,影评人和动作片粉丝的反映一样热烈,比如《拳霸》当年烂番茄好评度有86%,与《突袭1》的85%相仿;最关键的是,当托尼·贾与伊科·乌艾斯首次在银幕上展现身手时,那种耳目一新的震撼,也是一样的。

可正如剑之两刃一样,让这类纯动作片走红的元素,最后往往也成为其拖累。一旦动作风格失去新鲜感,更多地堆砌或简单提升难度并不能留住观众。托尼·贾后期作品“一蟹不如一蟹”的状况,即根源于此。《突袭2》相对要好一些,依然保持了80%媒体好评度,这与其编导着力开动作之外的看点不无关系。但是,包括加强电影语言在内的种种努力,其成效还比较混杂,尚未能融合成一体化的风格。而且,观众的预期也有极大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尽管《突袭2》目前的票房进度,基本与第一集相当,但最终票房可能会比首部的近五百万略低。这让死忠粉丝们难免有些遗憾,其实,换个思路也就释然了:本是小众的心水,真要做成大众的心灵鸡汤,还能保持当初让你心动的独特么?

http://s1/mw690/004j2Ftygy6Iu2VfdhSe0
文中提及的相关电影北美总票房(《突袭2》上映中)

 

 About the Author:
红袖添饭(业余、初级影评人)
影海无涯,乐趣良多,何必回头?
http://s3/mw690/004j2Ftygy6Iu2SLzeq3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